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布鲁克斯、沃伦《理解诗歌》在中国的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5 05:34
   美国批评家克林斯·布鲁克斯和罗伯特·潘·沃伦的诗歌批评集中体现于二人合著的《理解诗歌》中。这部书既有对理论的阐释,也有对文本的具体批评,是诗歌理论与批评实践的有机结合。然而,该书尚无中文译本,且国内对布鲁克斯和沃伦的诗歌批评存在片面、错误认识。因此,本文以《理解诗歌》在中国的接受情况为对象,探讨其在研究、传播、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不仅有利于《理解诗歌》的全面接受,还能纠正国内对布鲁克斯、沃伦诗歌批评的理解偏差,进而为“新批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更多可能性。绪论部分,梳理国内研究现状,发现《理解诗歌》一书在国内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而国内对书中布鲁克斯、沃伦的诗学观仍有误解。因此,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不足,并提出问题,有利于本文更具针对性地展开研究。第一章分析《理解诗歌》在中国的研究:首先,阐释《理解诗歌》中布鲁克斯、沃伦的诗学观,包括二人从意义、技巧和阅读角度对诗歌元素的划分,以及有机整体论和文本阅读论的提出;其次,指出国内学者研究过程中的以偏概全、二元对立和忽视问题等不足,分析这些不足的具体表现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最后,对出现不足的原因进行思考,发现布鲁克斯、沃伦诗学观的多元化本质,探寻这种本质对纠正国内学者研究不足的意义。第二章对《理解诗歌》在国内的传播进行考察:首先,对书中布鲁克斯、沃伦的诗歌批评通过学者交流、著述译介和教材阐释三种途径的传播状况进行整理;其次,归纳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方法总结、著述译介不完善等局限,并探讨这些局限产生的原因;最后,反思布鲁克斯、沃伦诗歌批评在传播过程中变异的原因,指出回到“新批评”、重新定义“内部研究”的意义。第三章考察了《理解诗歌》在国内的运用。首先,分别介绍国内批评家在诗歌批评与小说批评中对书中布鲁克斯、沃伦理论与方法的运用情况;其次,结合具体实践,分析一些批评者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只得其形、术语混用、理念先行等误区;最后,从书中布鲁克斯、沃伦对《成圣》的分析中归纳细读法的步骤,并探讨王毅对《张常氏,你的保姆》一诗的批评案例,从中获得启示。结语部分进行总结。文章认为,对布鲁克斯和沃伦诗歌批评的研究不应止步于前人的成果,应该在回到《理解诗歌》、回到“新批评”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国内学者从“新批评”中国化的角度,为研究《理解诗歌》,研究布鲁克斯、沃伦的诗歌批评指明了方向,该领域在今后仍具有较大的挖掘空间。此外,“新批评”的边缘化与中国化互为因果。只有在对“新批评”整体接受的基础上实现中国化,才能改善其边缘化处境,因此对《理解诗歌》的全面接受是相关研究得以展开的前提。
【学位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I05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三)问题的提出
一 《理解诗歌》在中国的研究
    (一)《理解诗歌》中的诗学观
        1.诗歌意义:叙述性元素和主题
        2.诗歌技巧:比喻性语言和语调
        3.诗歌阅读:戏剧性情境和结构
    (二)研究过程中的不足
        1.以偏概全
        2.二元对立
        3.忽视问题
    (三)对研究不足的思考
二 《理解诗歌》在中国的传播
    (一)不同途径下的传播状况
        1.学者交流
        2.著述译介
        3.教材阐释
    (二)传播过程中的局限
        1.对实践的重视不够充分
        2.对方法的总结不够系统
        3.对著述的译介不够完善
    (三)对传播局限的反思
三 《理解诗歌》在中国的运用
    (一)国内文学批评中的运用
        1.在诗歌批评中的运用
        2.在小说批评中的运用
    (二)运用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1.只得其形
        2.术语误用
        3.理念先行
    (三)成功运用的案例及启示
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童芳;;言语行为理论与《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J];青年文学家;2016年35期

2 张惠;谢龙新;;“教学”与“创作”:燕卜荪在中国的教学传播轨迹及影响[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3 陈振娇;;“新批评”与澳大利亚文学课程的开设[J];国外文学;2016年03期

4 赵佩佩;张巧毅;;《牧师的黑面纱》的新批评解读[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5 宫小兵;;瑞恰兹在中国(1929-1949)[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4年02期

6 张惠;;从本体论到主体论:“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话语误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7 王有亮;;关于“新批评派”成员构成的几点认识[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8 孙立志;;以文本细读法还原一个不一样的宋江[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年04期

9 付飞亮;;对国内克林思·布鲁克斯研究的反思[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年04期

10 王有亮;;论“新批评”译介中的“观念至上”倾向——以新时期以来的译介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唐颖;理查兹诗歌批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张燕楠;兰色姆“本体论批评”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3 张惠;“理论旅行”——“新批评”的中国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臧运峰;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振华;中国新时期小说反讽叙事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董洪川;“荒原”之风:T.S.艾略特在中国[D];四川大学;2003年

7 支宇;韦勒克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静;论赵毅衡“编者按”对新批评的守正与变异[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2 黄沈俊;“新批评”细读法在高校文学批评教材中的变异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3 廖丽娴;“新批评”理论在中国新时期的运用[D];重庆师范大学;2014年

4 田源;燕卜荪复义理论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5 廖礼慧;文学复义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6 范卫兵;袁可嘉诗学:在新批评派理论与西南联大诗歌之间[D];扬州大学;2013年

7 黄冬菊;罗伯特·佩恩·沃伦诗学研究[D];湖北大学;2013年

8 孙红红;“新批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9 张万盈;布鲁克斯诗歌细读方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10 郑瑜;反讽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义[D];辽宁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41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841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4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