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阈下马君武《哀希腊歌》翻译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6 10:51
   马君武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翻译家、政治家以及教育家。自20世纪初期开始致力于翻译,其翻译生涯持续三十余年。他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从事翻译,“发愿尽译世界名著于中国”,为近代中国人民翻译了大量的西方学术著作,译作涉及英、法、德、日,他的许多译作更是中国首译,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翻译的文化转向研究开展的如火如荼,其中操纵学派,多元系统理论是文化与翻译跨学科研究的中流砥柱,而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为翻译理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它不仅将原文、原作者、译语等考虑其中,同时还考察文化、政治、经济、权利等社会因素与译者之间的关系,这无疑为翻译研究者打开了新的研究视野,从而更科学地指导翻译行为。本文从布迪厄社会学角度分析了马君武的翻译作品《哀希腊歌》。《哀希腊歌》选自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第三篇章,旨在激发当时在土耳其统治之下的希腊人民为重获自由起身反抗。当时的中国和希腊极其相似,都曾有着灿烂辉煌的文明,都遭受着外国侵略,两国的人民都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本文以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三个主要概念即场域、惯习和资本为依托,分析了马君武的《哀希腊歌》译本及其翻译的社会影响。首先,本文分析了社会场域和文学场域对马君武《哀希腊歌》译本选择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腐败衰退,面对内忧外患,马君武以《哀希腊歌》为名,翻译了拜伦的The Islesof Greece,意在号召国人奋勇反抗,免受外族欺侮。其次,本文透过研究马译《哀希腊歌》所采取的策略窥探了马君武翻译此诗歌的惯习。清末民初,文学界盛行文言译风,马君武也深受影响,沿用浅近文言即“七言古诗体”翻译了《哀希腊歌》。马君武不仅改变了原诗的格式和语言风格使之更适合当时国人的阅读习惯,还运用增译、省译和改译的翻译方法,此举极大推进了其译本的普及。第三,本文研究了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在马君武翻译《哀希腊歌》过程中的作用。译者资本的积累将直接影响译作的接受度。马君武社会资本的积累主要是依靠和梁启超、孙中山的交往,而文化资本主要是得益于其留学日本和德国的经历。所以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促进了马君武译作的流通。最后,本文探究了马君武的翻译带来的社会影响。马君武翻译成就突出,尤其是在诗歌翻译方面的成就更加斐然。面对如此名副其实的一个翻译家,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其《哀希腊歌》译本颇具意义。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H315.9;I046
【文章目录】: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2. Literature Review
    2.1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sociology to translation abroad
    2.2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sociology to translation at home
    2.3 Previous studies on Ma Junwu's translation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An introduction to Pierre Bourdieu and his sociology
    3.2 Main concepts in Bourdieu's sociology
        3.2.1 Field
        3.2.2 Habitus
        3.2.3 Capital
    3.3 Bourdieu's main concept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3.3.1 Field and translation
        3.3.2 Habitus and translation
        3.3.3 Capital and Translation
4.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Ma Junwu's Translation of The Isles of Greece
    4.1 An introduction to Ma Junwu and his translated works
    4.2 Field and Ma Junwu's choice of The Isles of Greece
        4.2.1 In terms of social field
        4.2.2 In terms of literary field
    4.3 Habitus and Ma Junwu's ways of translation
        4.3.1 Domestication
        4.3.2 Addition
        4.3.3 Omission
        4.3.4 Adaptation
    4.4 Major capitals functioning in Ma's translation
        4.4.1 Cultural capital
        4.4.2 Social capital
5. Social Influences of Ma Junwu's Translation of The Isles of Greece
    5.1 Promoting national awakening
    5.2 Promoting a translation upsurge of The Isles of Greece
6.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6.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Bibliography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宋莎;;试析拜伦《哀希腊》在晚清民初的两个译本[J];文学教育(上);2017年07期

2 杨柳;;从接受理论看梁启超对《哀希腊》的译介[J];文化学刊;2017年06期

3 任宋莎;;误读他者与建构自我——从翻译角度看晚清民初时期“《哀希腊》在中国的幸运”[J];文化学刊;2017年07期

4 任宋莎;;晚清民初时拜伦《哀希腊》汉译的功能解读[J];青年文学家;2017年17期

5 黄庆华;;浅析梁启超译《哀希腊》中的“创造性叛逆”[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年04期

6 边立红;张弄影;;从操纵论的角度看梁启超译《哀希腊》[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刘立炎;拜伦《哀希腊》一诗最后一节译法的商榷[J];益阳师专学报;1988年03期

8 廖七一;;聆君撞起自由钟——马君武的《哀希腊歌》与互文解读[J];东方翻译;2010年03期

9 唐珂;;《哀希腊》百年译介活动的语言符号学考察[J];中国比较文学;2017年02期

10 潘艳慧;陈晓霞;;《哀希腊》与救中国——从翻译的角度看中国知识分子对拜伦的想象[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游岚燕;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阈下马君武《哀希腊歌》翻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2 罗嫣然;拜伦《哀希腊》汉译风格再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年

3 陈禹诺;翻译作为文化资本的构建与流通[D];湖南科技大学;2013年

4 唐蕾;重译假设的历史性探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5 王雨婷;混杂中寻求“第三空间”[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6 陈孟清;从改写理论看苏曼殊译作《拜伦诗选》[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431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8431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8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