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工匠精神”视域下《闲情偶寄》造物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5 03:02
   《闲情偶寄》是李渔一生艺术经验的总结,书中涉及了大量的造物实践以及造物艺术,如服装首饰的设计、园林建筑的营造、饮食的烹饪艺术、家具的制作设计等,被称为“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将造物实践与造物艺术融会贯通的古代著作不多。目前学界对《闲情偶寄》的研究侧重于戏曲理论、美学思想、休闲思想、造物思想等方面,而从造物精神层面研究《闲情偶寄》的文章较少。因此,本文以“工匠精神”作为切入点,以“工匠精神”在《闲情偶寄》中的呈现和在造物实践中的落实为主要研究内容,对《闲情偶寄》的造物思想展开深入地研究。第一部分,工匠、“工匠精神”的概念及其维度。工匠是“工匠精神”的载体和传播者。“工匠精神”是工匠在造物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职业态度、专业精神和人文素养。它是工匠在爱岗、敬业、乐业的职业态度上,借助向外而付诸实践的匠技活动,体现出来的一种专业精神和人文素养。其具体表现为“匠心”、“匠艺”、“匠德”三个维度。“匠心”是“工匠精神”的情感维度,表现为一种爱岗、敬业、乐业的职业态度。“匠艺”是“工匠精神”的技术维度,包括“取象”精神、“工巧”精神、“美饰”精神和“致用”精神。“匠德”是“工匠精神”的伦理维度,一是讲究“诚工”规则和“良工”准则,二是追求“道技合一”的精神境界。第二部分,“工匠精神”是造物的灵魂。首先,《闲情偶寄》以“敬匠”乐“器”为造物的基础,“敬匠”之心和乐“器”之情就是“匠心”的呈现。其次,《闲情偶寄》以“匠艺”精神为造物的本质,它体现为一种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在造物理念上崇尚自然精神,造物应该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在技术技巧上强调创新精神,以求新求异、灵活多变为目标;在艺术审美上崇尚美雅精神,追求材质之美、结构之美和造型之雅。最后,《闲情偶寄》以尚俭正俗为造物的原则,反对铺张浪费,营造良风美俗。第三部分,造物实践是“工匠精神”的最终落实。其一,巧于“技”,对“工巧”精神的落实。一方面李渔在器物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巧妙地进行技术处理;另一方面在器物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材料重新组装。其二,守于“艺”,对“美饰”精神的落实。李渔坚持“宜”的造物原则和“雅”的审美趣味进行造物实践。其三,信于“道”,对人文素养的体现。李渔在造物的过程中融入了自然之道、社会之道和人本之道,不仅是对造物原则的遵循,更是一种人文素养的体现。第四部分,对《闲情偶寄》造物思想的反思。由于时代环境、阶级身份和个人因素的局限,《闲情偶寄》的造物思想也有一些消极元素,值得我们警醒和反思。其一,以文人阶层的享乐为主。李渔在造物实践中主要以文人的享乐观念和享乐方式为主,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经济条件,是不能够真正理解和享用这些器物的,因而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家家必备,人人可用的造物目的。其二,注重造物实践的娱乐性。李渔的造物思想以娱乐为主,缺乏对“工匠精神”追求的自觉意识,缺乏技术上、艺术品位上精益求精的追求。这使得他的美学观念和艺术理念,没有脱离传统的娱乐和道德训诫的范畴。其三,趋于表面的技巧化创新。李渔在造物实践中一再地强调标新立异,使得传统山水园林内在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造物的神圣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趋于表面的技巧化创新。李渔试图在继承古人传统造物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但是却又由于时代、阶级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并没有真正地做到古今、新旧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倡导“工匠精神”的今天,我们要汲取《闲情偶寄》中的“敬匠”乐“器”追求“匠心”、崇尚美雅的精神,同时对其造物思想中的消极影响,也应当引以为戒,在反思中创新、进步。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J0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工匠精神
    第一节 工匠的由来
    第二节“工匠精神”的概念
    第三节“工匠精神”的维度
第二章“工匠精神”:造物之魂
    第一节 造物的基础:“敬匠”乐“器”
        一、“敬匠”之心
        二、乐“器”之情
    第二节 造物的本质:“匠艺”精神
        一、自然精神
        二、创新精神
        三、美雅精神
    第三节 造物的原则:尚俭正俗
        一、崇尚俭朴
        二、规正风俗
第三章 造物实践:“工匠精神”的落实
    第一节 巧于“技”
        一、巧妙的技术处理
        二、材料的巧妙搭配
    第二节 守于“艺”
        一、“宜”的造物原则
        二、“雅”的审美趣味
    第三节 信于“道”
        一、自然之道
        二、社会之道
        三、人本之道
第四章 对《闲情偶寄》造物思想的反思
    第一节 以文人阶层的享乐为主
    第二节 注重造物实践的娱乐性
    第三节 趋于表面的技巧化创新
结语
附图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家龙;;人是喜好新鲜的[J];喜剧世界(下半月);2016年12期

2 许晓杰;;身边的幸福[J];作文;2017年02期

3 曾少令;;开到荼蘼花事了[J];新青年(珍情);2017年06期

4 李媛媛;任留柱;;论《闲情偶寄》器玩部陈设设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J];艺术品鉴;2017年10期

5 赵强;;闲情何处寄?——《闲情偶寄》的生活意识与境界追求[J];文艺争鸣;2011年03期

6 吴崇厚;;开场白的艺术[J];当代修辞学;1988年05期

7 刘诗仁;杂感三题[J];民族艺术研究;1989年06期

8 曲红升;;解读李渔《闲情偶寄》中的艺术设计理念[J];兰台世界;2013年12期

9 李渔;;《闲情偶寄》[J];美文(下半月);2018年08期

10 张苇航;《闲情偶寄》与养生[J];医古文知识;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飞;中国古代市民美学:李渔闲情美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3 赵海霞;李渔文化活动及观念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理想;《闲情偶寄》造物观研究[D];河南大学;2019年

2 谭利;“工匠精神”视域下《闲情偶寄》造物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3 韩意;《闲情偶寄》(居室部)翻译报告[D];暨南大学;2018年

4 刘芊妤;《闲情偶寄》歌唱理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7年

5 郭轶凡;《闲情偶寄》(节选)翻译报告[D];暨南大学;2018年

6 钟沈丹;《闲情偶寄》女性休闲思想初探[D];浙江大学;2016年

7 肖巧朋;论《闲情偶寄》的休闲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杜文平;从《闲情偶寄》看李渔的自我矛盾性[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9 王瑛琦;从《闲情偶寄》看李渔的女性观[D];辽宁大学;2011年

10 朱星辰;《闲情偶寄》的文学理论和生活美学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553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8553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9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