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从视域融合看杨必译《名利

发布时间:2020-11-02 09:42
   在当今多元对话的语境中,文化交流带动文学作品翻译关注度稳定上升,其中外国经典文学的汉译尤其鼎盛。视域融合学说作为文学评论的主要理论之一,在文学作品的汉译中具有相当积极的指导作用。传统翻译理论认为,文本是翻译活动的唯一中心,认定原作者是主宰文本意义的最高权威。随着国内外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关于翻译的理论描述也不断出现新的探索,对翻译行为的描述也从“以文本为中心”逐渐发展到了“视域融合”。50年代末,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使哲学阐释学成为一个专门的哲学学派。他认为人的存在局限于传统之中,其认识会有不可避免的“偏见”。人类历史由传统的各种力量积累而成,他称之为“效果史”。在“效果史”中,过去与现在相互作用,当前的认识受制于过去的传统因素,真实的理解乃是各种不同的主体“视域”相互“融合”的结果。伽达默尔在海德格尔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其中“视域融合”把阐释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名利场》是英国19世纪小说家萨克雷的代表作,也是他最重要的一部社会小说,描写19世纪上半叶英国贵族的生活百态,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的虚伪与罪恶。萨克雷机智善讽,原文笔锋犀利、语调幽默,要译好这样一本经典文学著作绝非易事。而杨必的译本,文采斐然,功力深厚,笔锋所至,酣畅淋漓,是中国读者公认的佳译,堪称国内最权威、最经典的译本。本文将帮助人们了解,为何杨必的译文能产生如此效果,译文又有没有可以更进一步的地方呢?本文从视域融合的角度出发,旨在通过大量译例分析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和限制。本文使用了文献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从视域融合角度出发,对英国19世纪小说家萨克雷代表作《名利场》的杨必译本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大量译例,分析视域融合在翻译过程中赋予译者的主体性以及限制。最后得出如下结论:一切文本解读都是以既定的文本为基础的。文学文本是一种语言材料,语言在特定时代和地域总是保持相对稳定,形成一个封闭的结构意义系统,这是文学文本存在和获得理解的基础,也是视域融合理论得以存在的基础。但不论是译者还是译作读者,都不可避免地会带着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语言文化基础进行主观的理解和阐释,导致译文的三个视域难以做到完美重合。因此应该正视译者作为读者解读文本的主观性,同时译者也必须进行文本意义的客观阐释,以文学文本为基础,综合文本过去、现在的意义,同时考虑到译作将来的接受情况,在原作和目的语读者之间平衡,寻找适度、恰当、又不破坏原作意义的传递,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这就需要译者在视域融合的基础上,通过以下方式,做到三个视域最完美的融合:创新语言、创新形式、创新意境。
【学位单位】:西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H315.9;I04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Problems
    1.3 Research Methods
    1.4 Thesis Framework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s
    2.1 The Development of Fusion of Horizons Theory
    2.2 The Definition of Fusion and Horizons
    2.3 Relevance Between the Translator and Fusion of Horizons
    2.4 The Relations Between Yang Bi and Vanity Fair
Chapter Thre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from Fusion of Horizons
    3.1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al Text at Linguistic Level
        3.1.1 Subjectivity from Phonetics
        3.1.2 Subjectivity from Lexis
        3.1.3 Subjectivity from Syntax
    3.2 Expressing the Original Text in Innovative Literary Forms
        3.2.1 Subjectivity from Notes
        3.2.2 Subjectivity from Rhetoric
Chapter Four Limitations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Fusion of Horizons
    4.1 Limitations from Translation Objects.
    4.2 Social and Cultural Limitations from Source Language
    4.3 Limitations from the Translator’s Personal Reasons
        4.3.1 Limitations from the Translator’s Personality
        4.3.2 Limitations from the Translator’s Language Habit
        4.3.3 Limitations from the Translator’s Cultural Background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Acknowledgements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余斌;;译者主体性在“对话”与“视域融合”中的彰显[J];上海翻译;2015年03期

2 雷晓峰;;视域融合概念驱动下的隐喻翻译路径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3 旷爱梅;;文学翻译中意象的创构——基于“视域融合”的视觉思维[J];社会科学家;2014年09期

4 李天贤;王文斌;;论文学翻译视域融合的“有界”与“无界”——以李清照《如梦令》为例[J];外语教学;2012年06期

5 朱健平;;“视域融合”对译作与原作关系的动态描述[J];外语教学;2009年02期

6 杨劲松;;后现代视野下文本读解的规约性与意义的重构[J];中国外语;2008年03期

7 孙艺风;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J];中国翻译;2003年03期

8 许钧;论翻译活动的三个层面[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03期

9 杨武能;文学翻译批评管窥[J];译林;1994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詹玲;比较《名利场》的中译本探究杨必译本受到普遍认可的要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668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8668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2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