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歌德《浮士德》与郭沫若的历史悲剧

发布时间:2020-11-20 14:56
   郭沫若是现代文学史上中外文化冲撞化合最为丰富的个案实例,他的一生是中外文化交流嬗变的一条主要线索。在进入郭沫若接受屏幕的众多外国作家中, 歌德是契入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位,从人格精神、审美追求到创作经验,歌 德对郭沫若都有千丝万缕的潜在影响。郭沫若翻译《浮士德》的30年,完成了 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戏剧创作,《浮士德》的气息或隐或显、或综合或分散地浮现 在郭沫若的戏剧作品中。本文通过分析《浮士德》与郭沫若40年代的6部历史 悲剧的联系与承接、对比与歧异,以此为切入点,对这两位文化巨人的性情气质、 文艺思想、创作特征和艺术风格进行对比研究,以郭沫若对歌德的吸取、创造和 超越,来折射“五四” 一代知识分子多元化合的文化性格的特质。 本文从三个方面谈歌德的文艺思想对郭沫若的影响:(一)艺术与自然。在发 展和进化的问题上,郭沫若有所学于歌德又最终超越了蜕变论者歌德,泛神论的 宇宙观是将他们联结的纽带,在艺术和自然的关系上,郭沫若比歌德更富于表现 主义色彩;(二)作家与时代。歌德和郭沫若都生活在一个处于衰退和解体状态 的时代,创作倾向于主观,主情主义是他们思想产生共鸣的首要因素;(三)民 族文学和世界文学。郭沫若对歌德的世界文学观是非常认同的,他学习歌德宏通 的文化视野和永远探索的精神,广泛“拿来” 和吞吐人类文化遗产。 就《浮士德》和郭沫若40年代的历史悲剧,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对比 研究:(一)对历史人物的演绎。《浮士德》和郭沫若的历史悲剧,都是透过历史 传奇曲折地反映现实社会的面影,他们赋予笔下的古代人物以某些现代的思想和 灵魂,使其成为一定的象征性形象;(二)寻求生命本质的最高体现。《浮士德》 和郭沫若的历史悲剧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巨大的道德问题:人应该成为怎祥的人。 在自强不息的浮 申中,歌德一戈到了Nhb生命本质的最高毗,郭d致 力于发掘椰IKAsde 取义的4;(三)诗性的贯注。歌穗中郭瓣由诗 峪向戏剧形式,椭帆的诗赈潍O…作中,写出了独具一格的淋 MIJ。与仇字士德)} M的诗体形式不同,郭沫若的史居iu3n散文推进,在其 中穿脆砚曲谣和抒清淖殷的刎独白;(四)肿防美的膜拜。髓和郭沫 若的作品中椭如敞结,与自然、钾、艺术冲郎陡的如性是奶叩爪品中一叫刃美 的象扭瞬昨组想的御。仁匕9钟美阻与死的悲居忖田浇结,美通过万巳完成自身的不 淋不可企凡(五)对于响阶的瓣。主要分四方面肘舱 刎结构: 歌穗和郭沫若遵循桐的d结构原则,前者不E田人三一律0,用收缩和扩 娜脓关系来设计《浮怵》的结构,后者主张吸取三咋的艘内核,注重 刎的舞台实践注。邮蹦:歌德和都滞的屏咂在戏剧基调上有烟以的赃, 就是克满了内在的动感和力量,意气浩荡,至柱刚,相比坷,浮聪》更 多些 义色彩,而郭沫若的历姊则懈明朗、高昂。对比:歌德和郭 沫若都善于用葫邱昧印中芬种戏剧要素进肩叫块蛔暇。在郭沫若的历史居弓中,存在 耕多矛盾对比、蛐嘶的关系,如的嫡、忠奸分明、悲剧不悲、节奏张 掰。腆多椰:作为两个艺材gb& 面而粉的剧作家,歌德和郭舷必然 蛐趴个千姿百态、耶够邯的都啊啄,以便容纳伽】过作盈的思想、 才智和情绪。 歌德和郭沫若都是倚傍于灵感的主观型的戏剧ikN。侧1富于社会责任感, 下笔龌,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髓不主敝学与附结合,而郭滞身上 的政治意味极其赃。他灯都是真正的浪漫主临,侧1的作肘为对人类蛆 进申断的瞄k作,都瞻了深浓的摊意识。
【学位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0
【中图分类】:I106.3
【文章目录】:
'>



  • 第一章 郭沫若的歌德接受史
        第一节 郭沫若对中外文化的多元吸收
        第二节 郭沫若与歌德的不解之缘
    第二章 歌德的文艺思想对郭沫若的影响
        第一节 艺术与自然
        第二节 作家与时代
        第三节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
    第三章《浮士德》与郭沫若的历史悲剧
        第一节 对历史人物的演绎
        第二节 寻求生命本质的最高体现
        第三节 诗性的贯注
        第四节 对女性美的膜拜
        第五节 对于戏剧技巧的考察
    小 结
    致 谢
    '>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武能;筚路蓝缕 功不可没 郭沫若与德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J];郭沫若学刊;2000年01期

    2 吴廷美;心弦的共鸣———试比较《凤凰涅般木》与《浮士德》[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3 周青民;李秀云;;歌德研究综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范劲;郭沫若与歌德[J];郭沫若学刊;1996年02期

    5 黄侯兴;序姜铮《人的解放与艺术的解放》[J];郭沫若学刊;1991年01期

    6 赵遐秋;郭沫若的悲剧观与西方悲剧理想之比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06期

    7 王文华;郭沫若翻译成就研究[J];郭沫若学刊;1989年03期

    8 孔令翠;试谈郭沫若与翻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9 谢保成;郭沫若译著考察[J];郭沫若学刊;2003年02期

    10 袁荻涌;郭沫若文学翻译思想管窥[J];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红珊;郭沫若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3 张隆海;《西游记》与《浮士德》中的个性解放思想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邓庆周;外国诗歌译介对中国新诗发生的影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佀同壮;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D];暨南大学;2007年

    6 马宁;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日本形象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陈曦;西周有铭铜器断代专题整合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8 谢向红;美国诗歌对“五四”新诗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黄雪敏;创造社诗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郑群;《诗经》与周代婚姻礼俗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碧宇;从译者移情角度看翻译对郭沫若创作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9年

    2 黎荔;歌德《浮士德》与郭沫若的历史悲剧[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吴小华;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若秋叶之静美[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4 曹丹丹;论郭沫若抗战史剧中的日本文化因素[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艳;生命诗学的深层律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周艺;郭沫若史学思想中几个问题的探讨[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马秀琴;自然与人生的婚礼[D];兰州大学;2006年

    8 张瑾;新文化运动时期三位主将的庄子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永鹏;郭沫若与“延安”关系研究[D];延安大学;2008年

    10 颜炼军;1925,马克思与孔子对话[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91587

  •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8915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d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