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感说”与“移情说”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0 15:52
本文通过比较的方法,旨在研究中国美学的“物感说”与西方美学的“移情说”两种学说。首先,从艺术本体论的视角来切入物感说美学,围绕着物感说的源与流进行阐释与考察,从而对物感说在历史中的生成逻辑给予理解和梳理。重点介绍“气”、物感说“阴阳”、“和”、“兴”、“感”这些重要的概念、范畴。同时以移情说美学发展线索为依据,在移情说的发展与距离说、直觉说、内模仿说、象征主义这些概念范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一来,诸多概念之间构成了丰富的可比性。两者的比较主要是从主体论的视角分析二者主体之间的异同。由于移情主义认为,审美主体是审美特征,也就是说,自我是主体地位,物感说则认为情境是审美欣赏的最高境界,最终目标是物质与自我的统一。在本体“情”的产生过程中,物感说起情方向是由静及动的被动式“起情”,在“以物观物”思维下人处于相对受动位置,由此产生了情景交融式审美体验;而移情说则是预设情的普遍心理机制,起情方向是主动式“移情”的由动及静,这正是体现了自然对立面下人的完整形象。在宏观视角方面,我们还将分析东方的自然本位论与西方的个体中心主义的产生及其影响。物感说的文化母胎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其思想前提,思维模式是...
【文章来源】: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 相关概念界定
四 相关文献研究概述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物感说:物的人情化与心物相感
一 有“气”即有生
(一)通天下者一气耳
(二)文以气韵为主
(三)存在与生机之“和”
二 感物而兴
(一)兴:由物及心的感发过程
(二)兴象:知觉的情感想象
(三)兴感与兴会:文有尽而意无穷
三 物我相感
(一)物化: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
(二)“随物赋形”——应感之会
(三)物感文化的特点
第二章 移情说:物的人情化与感情外射
一 移情与直觉
(一)直觉形象与表现
(二)唯识学视角下的统觉移情
二 移情说与内模仿说
(一)美基于心理距离
(二)审美移情:物我互化
(三)模仿说——“艺术即模仿”
(四)内模仿说:吸收物的姿态于我
三 象征——“审美感情的源泉”
第三章 物感说相互交汇主体与移情说外射主体论
一 物感说与移情说的主体论
社会理性与个体感性
二 物感说美学的主体问题
(一)情的产生与情景交融式审美体验
(二)被动式“起情”的由静及动
(三)“以物观物”思维下人的相对受动位置
三 移情说美学的主体问题
(一)建构情的普遍心理机制
(二)主动式“移情”的双向式“线性运动”
(三)自然对立面下人的主体性“形式意志”
第四章 自然本位论与个体意识审美论
一 天人二分之“构成论”
二 天人二分之“构成论”
三 个体意识的觉醒与精神自由解放
四 超越自然与超越自我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物感”说与中国早期文艺美学思想[J]. 范英梅. 文艺评论. 2015(03)
[2]“物感”理论在魏晋南北朝的传承与发展[J]. 兰寿春. 文艺评论. 2011(06)
[3]审美意识与“器官感觉”——从朱光潜的“审美移情说”谈起[J]. 牟春. 文艺理论研究. 2011(01)
[4]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与中国意象论与之比较[J]. 李春. 语文学刊. 2007(10)
[5]从古代文论的“气感说”看文艺的生命激活[J]. 袁济喜.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05)
[6]“盈天地间只是一个大生”──重谈中国古代的宇宙观[J]. 成复旺. 东南学术. 2001(03)
[7]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心物对应论[J]. 陶东风. 河北学刊. 1990(06)
[8]“移情”与“感应”——中西方诗学心物关系理论比较片论[J]. 胡晓明. 文艺理论研究. 1988(06)
[9]“物感说”与“摹仿说”——中西美学思想研究札记[J]. 曹顺庆. 文艺研究. 1983(04)
硕士论文
[1]吕澂美学理论体系研究[D]. 高阳.东北师范大学 2008
[2]朱光潜审美筋肉理论及其延伸思考[D]. 张静.河北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28137
【文章来源】: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 相关概念界定
四 相关文献研究概述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物感说:物的人情化与心物相感
一 有“气”即有生
(一)通天下者一气耳
(二)文以气韵为主
(三)存在与生机之“和”
二 感物而兴
(一)兴:由物及心的感发过程
(二)兴象:知觉的情感想象
(三)兴感与兴会:文有尽而意无穷
三 物我相感
(一)物化: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
(二)“随物赋形”——应感之会
(三)物感文化的特点
第二章 移情说:物的人情化与感情外射
一 移情与直觉
(一)直觉形象与表现
(二)唯识学视角下的统觉移情
二 移情说与内模仿说
(一)美基于心理距离
(二)审美移情:物我互化
(三)模仿说——“艺术即模仿”
(四)内模仿说:吸收物的姿态于我
三 象征——“审美感情的源泉”
第三章 物感说相互交汇主体与移情说外射主体论
一 物感说与移情说的主体论
社会理性与个体感性
二 物感说美学的主体问题
(一)情的产生与情景交融式审美体验
(二)被动式“起情”的由静及动
(三)“以物观物”思维下人的相对受动位置
三 移情说美学的主体问题
(一)建构情的普遍心理机制
(二)主动式“移情”的双向式“线性运动”
(三)自然对立面下人的主体性“形式意志”
第四章 自然本位论与个体意识审美论
一 天人二分之“构成论”
二 天人二分之“构成论”
三 个体意识的觉醒与精神自由解放
四 超越自然与超越自我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物感”说与中国早期文艺美学思想[J]. 范英梅. 文艺评论. 2015(03)
[2]“物感”理论在魏晋南北朝的传承与发展[J]. 兰寿春. 文艺评论. 2011(06)
[3]审美意识与“器官感觉”——从朱光潜的“审美移情说”谈起[J]. 牟春. 文艺理论研究. 2011(01)
[4]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与中国意象论与之比较[J]. 李春. 语文学刊. 2007(10)
[5]从古代文论的“气感说”看文艺的生命激活[J]. 袁济喜.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05)
[6]“盈天地间只是一个大生”──重谈中国古代的宇宙观[J]. 成复旺. 东南学术. 2001(03)
[7]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心物对应论[J]. 陶东风. 河北学刊. 1990(06)
[8]“移情”与“感应”——中西方诗学心物关系理论比较片论[J]. 胡晓明. 文艺理论研究. 1988(06)
[9]“物感说”与“摹仿说”——中西美学思想研究札记[J]. 曹顺庆. 文艺研究. 1983(04)
硕士论文
[1]吕澂美学理论体系研究[D]. 高阳.东北师范大学 2008
[2]朱光潜审美筋肉理论及其延伸思考[D]. 张静.河北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28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928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