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振文艺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1 06:02
深受中西方文论影响的孙绍振,以独到的批判眼光、敢于创新的理论勇气,成为了中国当代文论领域的领军式人物之一。在文学理论研究过程中,孙绍振以其强大的思辨力、逻辑性和创造性,对文学现象进行分析、概括、演绎与螺旋上升,从而建构出一系列自洽而又严密的原创理论范畴。通过对孙绍振的“错位理论”“三维结构”“幽默理论”“情感逻辑”等文艺思想的学习,可以发现“情本体”是孙绍振文艺思想的本质核心。孙绍振以“情感”为利器,对当下的小说、诗歌、散文理论进行批评与重构,在文本解读实践中演绎出独创性的理论范畴,具有多元的文学价值。本文从孙绍振对文艺本质的思考、文艺批评的实践、文艺价值的阐释和孙氏文论的当代价值四个方面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探寻孙氏文艺理论的美学特征。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文学本质论”是对孙绍振文论思想的理论内核“情本体”进行研究。通过探寻情本体的发端,揭示情本体的内蕴及表现形式——“情感逻辑”。同时,笔者将孙绍振与李泽厚的“情本体”进行比较与研究,更加深刻地揭示出孙氏情感理论的内涵。第二章“文学批评论”围绕着孙绍振对诗歌、散文、小说理论的批评与重构,体现孙氏文论的创新性、独特性。在批判与重构文论的...
【文章来源】: 周琳莎 集美大学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意义
第二节 孙绍振研究现状概述
一、孙绍振文本解读理论对语文教育的价值研究
二、孙绍振文艺理论思想的解读研究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学本质论
第一节 情本体——孙绍振文论思想的理论内核
一、情本体的发端
二、情本体的内蕴——情感是变异的感知觉
第二节 情本体的表现形式——情感逻辑
一、情感逻辑的定义
二、情感逻辑的特征
第三节 孙绍振、李泽厚“情本体”比较研究
一、相同的哲学立场
二、不同的发展走向与最终归宿
第二章 文学批评论
第一节 诗歌理论的批评与重构
一、“破”:对西方传统语言中心论的反思
二、“立”:建构“意象-意脉-意境”的立体结构,实现情感的逻辑变异
第二节 散文理论的批评与重构
一、散文文类的明晰化:审智与审美的界限
二、散文从审美走向审智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 小说理论叙事理论的批判与重构
一、对传统叙事学固有模式的批判
二、小说错位理论
第三章 文学价值论
第一节 审美价值论
一、真善美错位理论
二、审美价值论中的错位理论
第二节 认识价值论
一、社会认识价值论
二、社会认识价值的内涵
第三节 文化阐释价值论
一、还原语境,挖掘作品的人本文化
二、阐释语义,探究作品的历史文化
第四章 孙绍振文艺理论的当代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孙绍振:一个坚定的审美主义卫士[J]. 南帆. 南方文坛. 2018(01)
[2]也说《师说》的“说”——兼与孙绍振先生商榷[J]. 孔凡成. 语文知识. 2017(05)
[3]小说的文学性[J]. 胡平. 长江丛刊. 2016(13)
[4]评孙绍振及其文艺观[J]. 张炯.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5]孙绍振解读学对理论和实践的多维贡献——从语文教育的视角[J]. 赖瑞云.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6]孙绍振诗学体系的哲学底蕴[J]. 俞兆平. 诗探索. 2015(07)
[7]把情感逻辑原则贯彻到底——从孙绍振《月迷津渡——古典诗词微观分析个案研究》谈起[J]. 吴励生. 天中学刊. 2016(01)
[8]论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情本体理论[J]. 徐碧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9]古典诗歌欣赏的基础范畴(三):意脉[J]. 孙绍振. 语文建设. 2015(19)
[10]西方结构主义叙事模式批判[J]. 孙绍振. 创作与评论. 2015(04)
博士论文
[1]论孙绍振文本解读的实践及理论建构[D]. 孙彦君.福建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孙绍振文本解读法在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应用[D]. 吴迪.河北师范大学 2018
[2]孙绍振文本解读理论研究[D]. 高鑫.福建师范大学 2017
[3]中学教材小说篇目的名家解读研究[D]. 李阿洋.洛阳师范学院 2016
[4]孙绍振“微观分析理论”的实践初探[D]. 高杨.陕西师范大学 2013
[5]从审美走向审智[D]. 丁进乐.福建师范大学 2011
[6]文学微观研究的拓展与深化——孙绍振的“错位”理论研究[D]. 萨仁图雅.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
[7]“比较还原法”引入中学现当代散文教学研究[D]. 侯麟耀.福建师范大学 2010
[8]孙绍振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贡献[D]. 林倩.福建师范大学 2008
[9]李泽厚、朱光潜实践美学比较研究[D]. 罗金成.广西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70231
【文章来源】: 周琳莎 集美大学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意义
第二节 孙绍振研究现状概述
一、孙绍振文本解读理论对语文教育的价值研究
二、孙绍振文艺理论思想的解读研究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学本质论
第一节 情本体——孙绍振文论思想的理论内核
一、情本体的发端
二、情本体的内蕴——情感是变异的感知觉
第二节 情本体的表现形式——情感逻辑
一、情感逻辑的定义
二、情感逻辑的特征
第三节 孙绍振、李泽厚“情本体”比较研究
一、相同的哲学立场
二、不同的发展走向与最终归宿
第二章 文学批评论
第一节 诗歌理论的批评与重构
一、“破”:对西方传统语言中心论的反思
二、“立”:建构“意象-意脉-意境”的立体结构,实现情感的逻辑变异
第二节 散文理论的批评与重构
一、散文文类的明晰化:审智与审美的界限
二、散文从审美走向审智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 小说理论叙事理论的批判与重构
一、对传统叙事学固有模式的批判
二、小说错位理论
第三章 文学价值论
第一节 审美价值论
一、真善美错位理论
二、审美价值论中的错位理论
第二节 认识价值论
一、社会认识价值论
二、社会认识价值的内涵
第三节 文化阐释价值论
一、还原语境,挖掘作品的人本文化
二、阐释语义,探究作品的历史文化
第四章 孙绍振文艺理论的当代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孙绍振:一个坚定的审美主义卫士[J]. 南帆. 南方文坛. 2018(01)
[2]也说《师说》的“说”——兼与孙绍振先生商榷[J]. 孔凡成. 语文知识. 2017(05)
[3]小说的文学性[J]. 胡平. 长江丛刊. 2016(13)
[4]评孙绍振及其文艺观[J]. 张炯.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5]孙绍振解读学对理论和实践的多维贡献——从语文教育的视角[J]. 赖瑞云.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6]孙绍振诗学体系的哲学底蕴[J]. 俞兆平. 诗探索. 2015(07)
[7]把情感逻辑原则贯彻到底——从孙绍振《月迷津渡——古典诗词微观分析个案研究》谈起[J]. 吴励生. 天中学刊. 2016(01)
[8]论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情本体理论[J]. 徐碧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9]古典诗歌欣赏的基础范畴(三):意脉[J]. 孙绍振. 语文建设. 2015(19)
[10]西方结构主义叙事模式批判[J]. 孙绍振. 创作与评论. 2015(04)
博士论文
[1]论孙绍振文本解读的实践及理论建构[D]. 孙彦君.福建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孙绍振文本解读法在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应用[D]. 吴迪.河北师范大学 2018
[2]孙绍振文本解读理论研究[D]. 高鑫.福建师范大学 2017
[3]中学教材小说篇目的名家解读研究[D]. 李阿洋.洛阳师范学院 2016
[4]孙绍振“微观分析理论”的实践初探[D]. 高杨.陕西师范大学 2013
[5]从审美走向审智[D]. 丁进乐.福建师范大学 2011
[6]文学微观研究的拓展与深化——孙绍振的“错位”理论研究[D]. 萨仁图雅.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
[7]“比较还原法”引入中学现当代散文教学研究[D]. 侯麟耀.福建师范大学 2010
[8]孙绍振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贡献[D]. 林倩.福建师范大学 2008
[9]李泽厚、朱光潜实践美学比较研究[D]. 罗金成.广西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702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970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