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作品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 ——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1-01-17 13:10
1994年,电影《活着》在第四十七节戛纳国际电影节中大放异彩,一举打开了余华作品走向世界的大门。在文化艺术导向深受西方价值观影响的韩国迅速将电影《活着》引入,并于1995年5月正式上映。1997年,长篇小说《活着》的韩译本翻译编辑完成并顺利出版发行。余华以先锋派代表作家的身份进军韩国文化界,后逐渐向现实主义作家转变。本论文将选择《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这两部余华转型时期的经典之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余华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余华作品韩国译介的“镣铐之舞”以及接受美学角度下的读者受众差异三个方面,将原本与译本相比较,探究译者在进行译本“再创造”时所作出的创造性叛逆,分析译本中出现的文化意象缺失情况以及读者受众出现差异的原因。第一章“余华作品世界传播概况”主要介绍了余华作品在英语国家和韩国的传播情况。在电影《活着》点亮戛纳电影节之后,世界文学界开始关注余华的文学作品。从四处碰壁、屡遭出版社拒绝到炙手可热、出版社争相争取版权,余华作品经历了重重考验,终在世界文坛站稳了脚跟。韩国的文学导向近代以来一直跟随西方价值观的指引,对余华作品的重视亦起于戛纳。本章从电影媒介的宣传、译者与出版社的推...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先行研究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第二章 余华作品世界传播概况
第一节 英语世界中从“遭拒”到“追捧”
第二节 韩国文艺界中东西方价值观的炽热碰撞
第三章 余华作品韩国译介的“镣铐之舞”
第一节 音译与字译抉择中的意象取舍
第二节 历史政治积淀下“晦涩”的不可避性
第三节 平常语文化意象的误译与漏译
第四节 电影《许三观》的剧本之于小说的“创造性叛逆”
第四章 接受美学角度下的受众差异
第一节 历史和文化的相通性
第二节 期待视野下的受众差异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余华《活着》外译史研究[J]. 邓亚平. 海外英语. 2016(09)
[2]余华作品英语译介传播研究[J]. 曾玲玲.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04)
[3]余华作品在英语国家的译介与传播[J]. 李晗佶.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4]韩国文化语境中的余华[J]. 张乃禹. 小说评论. 2013(04)
[5]中国当代小说在韩国的译介接受与展望——以余华、苏童小说为中心[J]. 金炅南. 中国比较文学. 2013(01)
[6]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关于译介学研究的对话[J]. 谢天振,宋炳辉.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7]古代中韩文化交流探析[J]. 李英武,郝淑媛. 东北亚论坛. 2005(05)
[8]日常经验的再现——论余华近年来创作走向[J]. 王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1)
[9]告别“虚伪的形式”——《许三观卖血记》之于余华的意义[J]. 吴义勤. 文艺争鸣. 2000(01)
[10]朝鲜箕氏考[J]. 张碧波,喻权中. 社会科学战线. 1997(06)
硕士论文
[1]《许三观卖血记》的韩译本误译研究[D]. 李玲茜.天津师范大学 2015
[2]中国当代小说在韩国的接受情况研究[D]. 河贞美.北京大学 2010
[3]意识形态与白睿文《活着》英译本的翻译[D]. 王志敏.华中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82948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先行研究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第二章 余华作品世界传播概况
第一节 英语世界中从“遭拒”到“追捧”
第二节 韩国文艺界中东西方价值观的炽热碰撞
第三章 余华作品韩国译介的“镣铐之舞”
第一节 音译与字译抉择中的意象取舍
第二节 历史政治积淀下“晦涩”的不可避性
第三节 平常语文化意象的误译与漏译
第四节 电影《许三观》的剧本之于小说的“创造性叛逆”
第四章 接受美学角度下的受众差异
第一节 历史和文化的相通性
第二节 期待视野下的受众差异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余华《活着》外译史研究[J]. 邓亚平. 海外英语. 2016(09)
[2]余华作品英语译介传播研究[J]. 曾玲玲.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04)
[3]余华作品在英语国家的译介与传播[J]. 李晗佶.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4]韩国文化语境中的余华[J]. 张乃禹. 小说评论. 2013(04)
[5]中国当代小说在韩国的译介接受与展望——以余华、苏童小说为中心[J]. 金炅南. 中国比较文学. 2013(01)
[6]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关于译介学研究的对话[J]. 谢天振,宋炳辉.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7]古代中韩文化交流探析[J]. 李英武,郝淑媛. 东北亚论坛. 2005(05)
[8]日常经验的再现——论余华近年来创作走向[J]. 王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1)
[9]告别“虚伪的形式”——《许三观卖血记》之于余华的意义[J]. 吴义勤. 文艺争鸣. 2000(01)
[10]朝鲜箕氏考[J]. 张碧波,喻权中. 社会科学战线. 1997(06)
硕士论文
[1]《许三观卖血记》的韩译本误译研究[D]. 李玲茜.天津师范大学 2015
[2]中国当代小说在韩国的接受情况研究[D]. 河贞美.北京大学 2010
[3]意识形态与白睿文《活着》英译本的翻译[D]. 王志敏.华中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82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982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