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E.D·赫施“作者意图”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9 21:45
  自二十世纪以来,作者意图问题得到了较之从前更加细致、深入的讨论。本课题主要以美国学者赫施的"作者意图理论"为研究对象,在厘清相关文化背景和重要思想资源的前提下,力图呈现作者意图在赫施理论中不同于传统观点的独特状貌,并试图为当代中国的文论建设带来有益的启迪。论文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任务为,概述本论文的选题依据,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呈现论文之基本观点与篇章安排。第二章对作者意图理论在当代西方文论中的存在依据及其重要代表加以阐述。首先,以"主体"观念为依托,关注"作者"概念在当代语境下的复杂遭际与存在方式。其次,跟随赫施的理论思路,对作者意图论在不同背景下的三类代表性观点加以评介。再次,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引入"伦理"这一赫施意图论观点的深层次动因。在赫施的理论体系中,对作者意图的领会已不再局限于探查文本意义的便捷方式,而是上升为了一种应当被谨慎遵循的道德上的迫切要求,并进而涉及到了自我与他者、自由与限制,以及人类所应当担负的精神职责等更加具体而细致的领域。第三章重点讨论赫施对意图所作出的独特界定。赫施始终将作者意图视为实现解释的客观有效性的最为可靠的保障,而这种意图在他的...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对象、意义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概述
        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三、研究的策略与方法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
        一、国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概况
    第三节 论文思路与篇章安排
第二章 "作者意图论"——存在依据及思想资源
    第一节 主体命运与作者的身份变迁
        一、主体的性质及其发展
        二、作者:从"在场"到"缺席"
            1、主体的张扬与作者的"在场"
            2、主体的退隐与作者的"缺席"
        三、作者身份:从"范式"到"建构"
    第二节 作者意图:从"心灵共鸣"到"反对理论"
        一、施莱尔马赫:"心灵共鸣"与浪漫主义的诉求
        二、贝蒂:"富有意义的形式"与建构精神科学普遍方法论的尝试
        三、卡纳普和迈克尔斯:"反对理论"与新实用主义者的选择
    第三节 走向解释的伦理关怀:赫施意图理论的思想根基
        一、作者意图:从认知的优越性到伦理的必要性
        二、作者意图的伦理内涵
            1、"自我"与"他者"
            2、自由与限制
            3、一种精神职责的坚守
        三、对意图论伦理观的反思
第三章 张力与悖论——赫施对作者意图的多重建构
    第一节 意图和意向性
        一、意图作为"意向性对象"
        二、历史的超越与意图的延伸
        三、一种"主体间性"格局
    第二节 意图和语言
        一、亨普蒂·邓普蒂式的疑难
        二、意图先于语言:赫施对"语言学转向"的诊断
            1 、对"语义自律论"的批驳
            2 、对"本体论语言观"的责难
        三、"言说主体"与意图理论的"作者建构"
    第三节 意图和语境
        一、"视域":"融合"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二、从语境通往意图:"范型"概念的提出
        三、面向语境:价值及其缺憾
第四章 意义的"确定性"——赫施意图理论的深层追问
    第一节 反认知的"无神论":赫施对"不确定"意义观的批判
        一、"不确定"的当下景观
        二、从"无神论"到"不可知论":赫施的回应
        三、追寻"确定性":人文主义者的选择
    第二节 "意义"和"指意":确定性理论的关键概念
        一、"意义"与"指意"的理论渊源
        二、捍卫"确定性":"意义"与"指意"的思想动因
        三、从"意义"与"指意"到"知识"与"价值"
    第三节 意义作为"意欲类型":确定性法则的独特呈现
        一、"意欲类型":缘起及其特性
        二、"亦此亦彼":类型化意义的存在方式
        三、走向"惯例":类型的自我瓦解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解释和过度解释[J]. 周宪.  文学评论. 2011(04)
[2]意图定点:符号学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J]. 赵毅衡.  文艺理论研究. 2011(01)
[3]叙事的意图说与意图叙事的类型——西方叙事理论中国化的新思考[J]. 许建平.  社会科学. 2011(01)
[4]从同一性逻辑到差异性逻辑——20世纪文学理论的范式转型[J]. 周宪.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5]重心迁移:从作者到读者——20世纪文学理论范式的转型[J]. 周宪.  文艺研究. 2010(01)
[6]文本解读中的限制与自由——论赫施对方法论诠释学的重构[J]. 彭启福.  世界哲学. 2008(06)
[7]作者意图理论再探[J]. 黃承元,庞璃.  甘肃社会科学. 2008(05)
[8]文学理论、理论与后理论[J]. 周宪.  文学评论. 2008(05)
[9]论赫施的现代形式的传统阐释学观点[J]. 陈本益.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10]本事批评:赫施意图主义批评的一个范本[J]. 张金梅.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6)



本文编号:29877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9877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e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