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与“反操控”:Little Women汉译本译者主体性研究 ——以《小妇人》和《四姊妹》为例
发布时间:2021-01-20 10:55
Little Women是美国作家露易莎·梅·奥尔柯特创作的一篇小说。作品自出版以来,就广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先后被翻译为十多种不同语言的版本,其中光汉译本就高达40余种。然而,本研究发现,学界目前对这些汉译本的研究并不充分,现有的研究往往集中在个别译本上。1925年传教士贝厚德与助手沈骏英合译的《四姊妹》以及1936年汪宏声翻译的《小妇人》似乎还未有学者研究。因此,本文拟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结合意识形态、教会背景、译者身份等因素,对以上两个汉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位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视角,梳理了目前学界对Little Women的相关研究,阐明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及意义;第二章是理论框架,讨论了勒菲弗尔提出的“意识形态”因素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以及本研究对译者主体性问题的重新思考;第三章详细介绍了原著、作者与两位译者的背景信息以及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可能性因素;第四章结合意识形态、教会背景、译者身份等因素,分析了两位译者对基督教元素的处理差异及其所体现的译者复杂主体性;第五章探讨了两位译者对性别因素的处理差异与复杂的译者主体性;第六章总结全文,并反...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视角、问题及意义
第二章 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意识形态与译者主体性问题
一、意识形态因素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二、译者主体性问题的重新思考
(一)传统译论对译者主体性的态度
(二)勒菲弗尔对译者主体性问题的推进以及引起的质疑
(三)译者主体性之复杂性在本研究的体现
第三章 Little Women两个汉译本及其译者间的差异
一、原作与原作者概述
(一)Louisa May Alcott
(二)Little Women内容简介
二、两个汉译本及两位译者简介
(一)两位译者相似又不同的主体性背景
(二)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可能性因素
第四章 两位译者对基督教元素的处理差异与复杂的译者主体性
一、贝厚德与《四姊妹》译本
(一)基督教文本外细节进行显化或补充
(二)对天主教元素的删除
(三)与中国传统“贤良淑德”的女性形象刻意呼应
(四)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的模仿和靠拢
二、汪宏声与《小妇人》译本
(一)对基督教概念的删减或淡化
(二)用儒道观念替换基督教概念
(三)对基督教的保留
第五章 两位译者对性别因素的处理差异与复杂的译者主体性
一、贝厚德与《四姊妹》译本:女性情感的凸显
二、汪宏声与《小妇人》译本: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Little Women汉译本一览表
本文编号:2988915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视角、问题及意义
第二章 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意识形态与译者主体性问题
一、意识形态因素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二、译者主体性问题的重新思考
(一)传统译论对译者主体性的态度
(二)勒菲弗尔对译者主体性问题的推进以及引起的质疑
(三)译者主体性之复杂性在本研究的体现
第三章 Little Women两个汉译本及其译者间的差异
一、原作与原作者概述
(一)Louisa May Alcott
(二)Little Women内容简介
二、两个汉译本及两位译者简介
(一)两位译者相似又不同的主体性背景
(二)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可能性因素
第四章 两位译者对基督教元素的处理差异与复杂的译者主体性
一、贝厚德与《四姊妹》译本
(一)基督教文本外细节进行显化或补充
(二)对天主教元素的删除
(三)与中国传统“贤良淑德”的女性形象刻意呼应
(四)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的模仿和靠拢
二、汪宏声与《小妇人》译本
(一)对基督教概念的删减或淡化
(二)用儒道观念替换基督教概念
(三)对基督教的保留
第五章 两位译者对性别因素的处理差异与复杂的译者主体性
一、贝厚德与《四姊妹》译本:女性情感的凸显
二、汪宏声与《小妇人》译本: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Little Women汉译本一览表
本文编号:2988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988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