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林语堂《幽梦影》中文化负载语翻译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顺应论视角下林语堂《幽梦影》中文化负载语翻译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幽梦影》是张潮所著的随笔清言小品文集。该书采用简洁的格言、警句、语录形式,表现哲理思考或生活情趣,内容广泛,被誉为东方的“圣经”。林语堂对此书也评价颇高,他凭借自身对中西方文化颇深的了解,将其译为英文,其中涉及到大量反映东方文化的文化负载语的翻译。本文从顺应论角度分析了林语堂对《幽梦影》中文化负载表达的翻译。需要强调的是,本文中对文化负载语的界定除了遵从王德春教授对文化负载词的划分标准外,还包括一些反映民族文化的句子表达方式,此外还涉及到文化引起的一些语言上的风格特色。本文选取维索尔伦(Verschueren)1999年提出的语用综观论,在他看来,语言使用是不断做出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语言的三个核心特征,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为语言选择提供了保证。而选择的过程是语境和语言选择二者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选择语言手段,以达到交际意图。语言的选择存在于不同层面,如语音,词语,句子等。同时这一选择也要顺应不同的语境,如社会语境,心理语境以及物理语境。翻译也是一个在不同层面做出选择的过程,因为译者需要根据语言外部和内部的因素来斟酌一些语言选择。近年来,顺应论也不断地被用来解释和分析一些翻译现象。本文分别从语言外部顺应,如社会语境,心理语境,和物理语境的顺应以及语言内部层面的顺应,如在语音层面,句子层面和风格方面的顺应来分析林语堂对《幽梦影》中文化负载表达的翻译。经分析,关于语言外部语境的顺应方面,(一)为了顺应物理语境或者社会语境,林语堂采用了直译或音译附加括号内注释的方法,用意译来处理一些典故翻译。(二)为顺应原文作者的心理语境,林语堂选取感情色彩和力度相当的词汇来翻译。而在语言内部层面的顺应上,(一)为处理中西方读音方面的差异,林语堂选取当时西方人用于学习汉语的威妥玛式拼音法则来处理一些汉语人名地名的翻译。(二)在句子层面上,汉语多采用自然语序,而英语则善用突显语序,翻译时,林语堂将关键词提前来顺应英语句子的这一特点。由于英语是曲折性语言,形式严谨,而汉语则多重意会,句子之间的联系多借助句与句之间的深层意义来搭建,因此在翻译时,林语堂则借助一些工具性的词汇来将汉语中的短句紧密的联系起来。(三)在风格层面,基于中国古文善用对偶和排比,林语堂在翻译构成对偶的前后两部分或形成排比的几组句子时,多采用同一句子结构,处于同样位置的词汇则选取同一词性。本论文分为五章。第一张是导言,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介绍了对文化负载语的定义、分类、以及形成原因,以及对林语堂对其他作品中文化负载语的翻译研究概况做一回顾。第三章是本论文的理论框架,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顺应论的关键概念以及不同层面的顺应。第四章是论文的主要部分,首先对《幽梦影》英译本以及译者林语堂进行简要介绍,然后从语言外部语境顺应和语言内部层面顺应两大方面,选取书中句子和词汇进行了分析研究。第五章是总结部分,归纳了林语堂在翻译该书中文化负载语的翻译策略以及对教学的影响,以及论文存在的一些不足。本文对《幽梦影》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表达翻译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智慧,对民族文化负载语的翻译也有借鉴意义。此外,对教学方面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文中提到了英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教授一种语言,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发音,词汇和语法。尤其对于文化负载语的应用是在一定的社会语境,心理语境以及物理语境下使用的,为使学生正确使用文化负载语,讲授其所使用的文化背景就变得极为重要。应结合一些国俗文化课,国家概况课来进行语言教学。
【关键词】:顺应论 文化负载语 《幽梦影》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5-8
- 摘要8-13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3-17
- 1.1 Significances of the Research13-14
- 1.2 Objectives and Research Question14
- 1.3 Research Methodology14-15
- 1.4 Thesis Structure15-17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7-29
- 2.1 Research on Culture-loaded Expressions17-23
- 2.1.1 Definition of Culture-loaded Expressions17-19
- 2.1.2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e-loaded Expressions19-20
- 2.1.3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Formation of Culture-loaded Expressions20-23
- 2.2 Research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Expressions23-29
- 2.2.1 Eco-translatology Approach23-24
- 2.2.2 Reception Aesthetics Theory Approach24-25
- 2.2.3 Skopostheorie Approach25-26
- 2.2.4 Relevance Theory Approach26-27
- 2.2.5 Theory of Equivalent Effect Approach27-29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29-41
- 3.1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Adaptation Theory29-32
- 3.1.1 Key Concepts29-30
- 3.1.2 The Three Properties of Choice-making30-32
- 3.2 Extra-linguistic Adaptability32-34
- 3.2.1 Adaptation to the Social World32-33
- 3.2.2 Adaptation to the Mental World33
- 3.2.3 Adaptation to the Physical World33-34
- 3.3 Linguistic Adaptability34-38
- 3.3.1 Adaptation to the Style34-35
- 3.3.2 Adaptation of the Utterance-building Ingredients35-37
- 3.3.3 Adaptation of the Sentential Utterance-building Principles37-38
- 3.4 Application of Adaptation Theory in Translation38-41
-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Expressions in Dream Shadow41-67
- 4.1 An Introduction to Dream Shadow and Lin Yutang41-42
- 4.2 Extra-linguistic Adapt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Expressions42-56
- 4.2.1 Adaptation to the Social world42-48
- 4.2.2 Adaptation to the Mental World48-51
- 4.2.3 Adaptation to the Physical World51-56
- 4.3 Linguistic Adapt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Expressions56-67
- 4.3.1 Adaptation at the Phonetic Level56-57
- 4.3.2 Adaptation to the English Sentenc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57-62
- 4.3.3 Adaptation to the style62-67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67-71
- 5.1 Major Finding67-68
- 5.2 Implication of the Research68-70
- 5.3 Some Limitations70-71
- Bibliography71-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四新;;顺应论与交际中的人称指示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24期
2 辛春晖;;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3 胡桦;;顺应论视角下的归化与异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4 刘晓丹;;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8年09期
5 杜娟;;顺应论观照下的英语带施事被动结构的语篇—语用功能[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张艳君;;顺应论中的合作原则[J];外语学刊;2009年05期
7 苏怡;;从顺应论看中国特色新词的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8 容新霞;李新德;;文学翻译中的变异与顺应论[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9 李萌;陈谱顺;;顺应论视角下商标的英译[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何泠静;;顺应论视角下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基于贵州民族风俗文化英译现状的研究[J];海外英语;2012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蓉;;从顺应论看中国宋词《虞美人》译文比较[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颜莉艳;;从顺应论的角度看诗歌翻译——以歌德“mignon”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三辑)[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志平;选择与顺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薇;顺应论视角下旅游广告的语用学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董倩;从顺应论视角看白睿文《活着》英译本[D];郑州大学;2015年
3 曹利萍;《四年级的无聊事》翻译实践报告[D];内蒙古大学;2015年
4 文璐;从顺应论看詹译本《西游记》的翻译[D];郑州大学;2015年
5 陈凤娟;顺应论视角下《我的帝王生涯》英译本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6 张云飞;顺应论视角下美国本土文学作品翻译策略方法探析[D];复旦大学;2014年
7 李盼盼;从顺应论视角看莫言《师傅越来越幽默》的英译[D];郑州大学;2015年
8 李皎;顺应论在学术文本翻译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5年
9 张梓尧;顺应论视角下的英语经济新闻文本的汉译[D];兰州大学;2015年
10 杨曼;顺应论视角下英语科技语篇的汉译[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顺应论视角下林语堂《幽梦影》中文化负载语翻译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02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00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