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审“作者已死”:论作为“伴随文本”的作者与作品
发布时间:2021-03-07 04:51
"作者已死"和"作者不死"就其各自的观点来说,在不同层面都有可取之处,在它们自身所处的语境中均有其积极意义,但若将两种立场推向极致,就都容易导致对文本阐释的偏颇。事实上,作者与作品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批评实践中都可被视为两个互为伴随关系的文本。作者与作品这两个文本,自生成以后便各自在周围形成了自身的解读和阐释的语境,作者与作品之间有一种既相互呼应又相互平行的关系。"作者已死"与"作者不死"看似不可调和,实际上反映了作者与作品这两个"文本"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一对互为伴随关系的文本,"作品文本"的解读和阐释受到作者和其他伴随文本的影响,而"作者文本"自身的生成和评判则受到作品和文学史的制约。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6(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已死”而“未死”的作者:作者与作品关系的重审
二、“作者”与作品是伴随文本与核心文本的关系
三、“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影响作品的意义表达
四、“作者”是一个变动的伴随文本
五、结 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现实主义作为一种阅读方法[J]. 高玉.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2]长远时间中的“强制阐释”问题[J]. 简圣宇.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9(02)
[3]哪一个哈姆雷特:回到“以意逆志”上来[J]. 高建平. 学术月刊. 2018(01)
[4]“公共阐释论”与审美活动作为时间意识的空间性、同时性——论“强制阐释论”与“公共阐释论”的内在关联[J]. 刘彦顺. 求是学刊. 2018(01)
[5]作者的意图投注与读者的文本解读[J]. 吴玉杰. 社会科学战线. 2017(10)
[6]“强制阐释论”的独创性与矛盾困境[J]. 付建舟. 江汉论坛. 2017(07)
[7]公共阐释论纲[J]. 张江. 学术研究. 2017(06)
[8]作者意图和文学作品[J]. 赵炎秋. 社会科学战线. 2017(04)
[9]“意图”在不在场[J]. 张江. 社会科学战线. 2016(09)
[10]作者能不能死[J]. 张江. 哲学研究. 2016(05)
本文编号:3068431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6(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已死”而“未死”的作者:作者与作品关系的重审
二、“作者”与作品是伴随文本与核心文本的关系
三、“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影响作品的意义表达
四、“作者”是一个变动的伴随文本
五、结 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现实主义作为一种阅读方法[J]. 高玉.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2]长远时间中的“强制阐释”问题[J]. 简圣宇.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9(02)
[3]哪一个哈姆雷特:回到“以意逆志”上来[J]. 高建平. 学术月刊. 2018(01)
[4]“公共阐释论”与审美活动作为时间意识的空间性、同时性——论“强制阐释论”与“公共阐释论”的内在关联[J]. 刘彦顺. 求是学刊. 2018(01)
[5]作者的意图投注与读者的文本解读[J]. 吴玉杰. 社会科学战线. 2017(10)
[6]“强制阐释论”的独创性与矛盾困境[J]. 付建舟. 江汉论坛. 2017(07)
[7]公共阐释论纲[J]. 张江. 学术研究. 2017(06)
[8]作者意图和文学作品[J]. 赵炎秋. 社会科学战线. 2017(04)
[9]“意图”在不在场[J]. 张江. 社会科学战线. 2016(09)
[10]作者能不能死[J]. 张江. 哲学研究. 2016(05)
本文编号:3068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068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