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民俗艺术研究之嬗变
发布时间:2021-03-17 13:57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民俗艺术的存在样态及学界对其认知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其作为文化遗产的研究脉络及其多学科参与特性则从它出现时即已开启,只是在不同时期特征或表现样态不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中,民俗艺术研究在沿承之前学术脉络的基础上,由对"原始艺术""地方性知识"的关注转向"地方感""公共文化"及"传播样态",并在情境、实证研究与艺术整体观的交融中探寻研究方法与理论范式的转换。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多学科参与及对文化遗产的关注
二、“地方感”“公共文化”及“传播样态”之转向
三、情境、实证研究、艺术整体性的交融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学与人类学双重视域下19世纪法国的民间文学研究[J]. 佘振华.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8(02)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下性:时间与民俗传统的遗产化[J]. 彭牧. 民族文学研究. 2018(04)
[3]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之路[J]. 方李莉. 思想战线. 2018(01)
[4]地方性、地方感与艺术民族志创新[J]. 孟凡行. 思想战线. 2018(01)
[5]论西方艺术哲学与艺术人类学间分歧及成因[J]. 李世武. 思想战线. 2018(01)
[6]遗产化进程中的活形态史诗传统:表述的张力[J]. 巴莫曲布嫫. 民族文学研究. 2017(06)
[7]民俗艺术的传播内涵与审美生态特征[J]. 李颖. 中华文化论坛. 2017(08)
[8]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遗产化反思[J]. 艾哈迈德·斯昆惕,马千里. 民族文学研究. 2017(04)
[9]文化传播视角下民俗艺术的传承与再生产——以韩国四物游戏为例[J]. 赵跃. 民俗研究. 2017(03)
[10]端午艺术符号的传承应用研究[J]. 胡继艳,杜裕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本文编号:3087250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多学科参与及对文化遗产的关注
二、“地方感”“公共文化”及“传播样态”之转向
三、情境、实证研究、艺术整体性的交融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学与人类学双重视域下19世纪法国的民间文学研究[J]. 佘振华.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8(02)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下性:时间与民俗传统的遗产化[J]. 彭牧. 民族文学研究. 2018(04)
[3]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之路[J]. 方李莉. 思想战线. 2018(01)
[4]地方性、地方感与艺术民族志创新[J]. 孟凡行. 思想战线. 2018(01)
[5]论西方艺术哲学与艺术人类学间分歧及成因[J]. 李世武. 思想战线. 2018(01)
[6]遗产化进程中的活形态史诗传统:表述的张力[J]. 巴莫曲布嫫. 民族文学研究. 2017(06)
[7]民俗艺术的传播内涵与审美生态特征[J]. 李颖. 中华文化论坛. 2017(08)
[8]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遗产化反思[J]. 艾哈迈德·斯昆惕,马千里. 民族文学研究. 2017(04)
[9]文化传播视角下民俗艺术的传承与再生产——以韩国四物游戏为例[J]. 赵跃. 民俗研究. 2017(03)
[10]端午艺术符号的传承应用研究[J]. 胡继艳,杜裕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本文编号:30872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087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