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的游离精神
发布时间:2021-04-16 13:59
自然喜欢把自己隐藏起来,当赫拉克利特指出真理的遮蔽性和掩饰性时,“去蔽”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因而比起直观的发呆、走神的外显状态,艺术家丰富的精神世界更值得人们去探究。气的氤氳流动、道的自由无为无不揭示了游离精神的特性,而它带有的突破力量也为艺术家建构各种可能性的精神世界提供了逾越性的契机。游离作为艺术家创作的重要体验,自然包括身形游离和精神游离两个层面。而不管是身形游离还是精神游离,艺术家的游离精神都带有强烈的辩证色彩。在游离精神的指向下,艺术家任意驰骋,但却会有意识无意识地陷入“庄生晓梦迷蝴蝶”的状态,进而陷入了孤独的困境。然而也正是在游离精神的指向下,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走向了寻找自我、寻找真理的道路。他们御游离精神于困境中寻找出路,最终选择走向无身之境,通达彼岸。但是作品的完整呈现离不开有身之境,因而艺术家承载着游离精神,借其特有的游离特性将自由之灵感注入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为范围,系统说明艺术家经验的游离状态,在自我与他者的辩证关系中论证游离精神的“是其所是”、“是其所不是”、“不是之所是”,指出游离精神是有身之境与无身之境沟通的纽带,是灵感指向有身之境的载体,而艺术家承...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基于游离的外显状态
二、游离精神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是其所是:游离精神
第一节 何为游离精神
一、溯于本源
二、游离的美学基础
三、游离精神之特性
第二节 突破的力量
一、时空维度的突破
二、有身之境的突破
三、自由无碍的逾越性
第二章 是其所不是:迷失与寻找
第一节 “游”之离
一、游民之离
二、游子之离
第二节 于迷失中寻找
一、自我身份的迷失
二、何以寻找?
第三节 来而往之
一、孤独的烈酒
二、回应的力量
第三章 不是之所是:忘与无身之境
第一节 移情与反思
一、情感之流
二、离形反思
第二节 何以通达于无身之境?
一、自我遗忘
二、无身之境
结语 所谓的游离精神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老子》之“身”辨:“有身”“无身”与“为身”[J]. 张艳艳.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3)
[2]布莱希特“间离”学说的文学伦理反思[J]. 周才庶. 外国文学研究. 2015(03)
[3]从模仿再现到离形得似——中西表演艺术差异之哲学与美学根源[J]. 顾明栋. 文学评论. 2015(03)
[4]游离与突围——论城市文学的发展流脉及研究意义[J]. 胡俏琰. 求知导刊. 2015(08)
[5]精神的游离 诗意的回归——张永波诗歌探析[J]. 苏美晴. 大庆社会科学. 2014(05)
[6]悲剧的诞生:身份认同困境与克里米亚的命运[J]. 封帅. 俄罗斯研究. 2014(03)
[7]从索绪尔的言语到哈贝马斯的语言交往:语言的在与是[J]. 冯文敬. 外语学刊. 2012(05)
[8]卡森·麦卡勒斯小说中的精神空间与身份[J]. 王晓丹.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02)
[9]身份认同与文学批评[J]. 李作霖. 中国文学研究. 2012(02)
[10]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 张淑华,李海莹,刘芳. 心理研究. 2012(01)
博士论文
[1]“游”:魏晋山水审美内涵研究[D]. 杨昱.西南大学 2014
[2]新生代小说中的“游荡者”研究[D]. 王志谋.华中师范大学 2013
[3]唐前游仙文学研究[D]. 罗文卿.山东大学 2011
[4]空间叙事学[D]. 龙迪勇.上海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归化与迷茫—清初“游离型”史家群体研究[D]. 赵平.华中师范大学 2015
[2]论卧游[D]. 邵晓林.南京师范大学 2015
[3]游离于理想与现实之间[D]. 欧阳光亮.首都师范大学 2013
[4]身份游离与文化资本-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民间写作考察[D]. 卢山.南京师范大学 2014
[5]“游离”“挣扎”“抽离”[D]. 贺小蓉.湖南师范大学 2012
[6]残缺﹒游离﹒多元[D]. 张佳.暨南大学 2012
[7]西方当代空间化叙事理论研究[D]. 孔真.山东师范大学 2011
[8]魏晋南北朝游侠若干问题研究[D]. 陈芳.华东师范大学 2011
[9]“无身不成道,有身不归真”[D]. 栗艳.华侨大学 2011
[10]中国古典诗词中“游”的审美阐释[D]. 杨阳.济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41563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基于游离的外显状态
二、游离精神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是其所是:游离精神
第一节 何为游离精神
一、溯于本源
二、游离的美学基础
三、游离精神之特性
第二节 突破的力量
一、时空维度的突破
二、有身之境的突破
三、自由无碍的逾越性
第二章 是其所不是:迷失与寻找
第一节 “游”之离
一、游民之离
二、游子之离
第二节 于迷失中寻找
一、自我身份的迷失
二、何以寻找?
第三节 来而往之
一、孤独的烈酒
二、回应的力量
第三章 不是之所是:忘与无身之境
第一节 移情与反思
一、情感之流
二、离形反思
第二节 何以通达于无身之境?
一、自我遗忘
二、无身之境
结语 所谓的游离精神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老子》之“身”辨:“有身”“无身”与“为身”[J]. 张艳艳.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3)
[2]布莱希特“间离”学说的文学伦理反思[J]. 周才庶. 外国文学研究. 2015(03)
[3]从模仿再现到离形得似——中西表演艺术差异之哲学与美学根源[J]. 顾明栋. 文学评论. 2015(03)
[4]游离与突围——论城市文学的发展流脉及研究意义[J]. 胡俏琰. 求知导刊. 2015(08)
[5]精神的游离 诗意的回归——张永波诗歌探析[J]. 苏美晴. 大庆社会科学. 2014(05)
[6]悲剧的诞生:身份认同困境与克里米亚的命运[J]. 封帅. 俄罗斯研究. 2014(03)
[7]从索绪尔的言语到哈贝马斯的语言交往:语言的在与是[J]. 冯文敬. 外语学刊. 2012(05)
[8]卡森·麦卡勒斯小说中的精神空间与身份[J]. 王晓丹.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02)
[9]身份认同与文学批评[J]. 李作霖. 中国文学研究. 2012(02)
[10]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 张淑华,李海莹,刘芳. 心理研究. 2012(01)
博士论文
[1]“游”:魏晋山水审美内涵研究[D]. 杨昱.西南大学 2014
[2]新生代小说中的“游荡者”研究[D]. 王志谋.华中师范大学 2013
[3]唐前游仙文学研究[D]. 罗文卿.山东大学 2011
[4]空间叙事学[D]. 龙迪勇.上海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归化与迷茫—清初“游离型”史家群体研究[D]. 赵平.华中师范大学 2015
[2]论卧游[D]. 邵晓林.南京师范大学 2015
[3]游离于理想与现实之间[D]. 欧阳光亮.首都师范大学 2013
[4]身份游离与文化资本-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民间写作考察[D]. 卢山.南京师范大学 2014
[5]“游离”“挣扎”“抽离”[D]. 贺小蓉.湖南师范大学 2012
[6]残缺﹒游离﹒多元[D]. 张佳.暨南大学 2012
[7]西方当代空间化叙事理论研究[D]. 孔真.山东师范大学 2011
[8]魏晋南北朝游侠若干问题研究[D]. 陈芳.华东师范大学 2011
[9]“无身不成道,有身不归真”[D]. 栗艳.华侨大学 2011
[10]中国古典诗词中“游”的审美阐释[D]. 杨阳.济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41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141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