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姚永朴《文学研究法》的写作理论
发布时间:2021-04-20 02:59
桐城派是清朝统治者所认可的文学流派,但在清朝末期,随着清政府的日益衰败,桐城派及桐城派文论也逐渐没落,作为桐城派的末代宗师,姚永朴力图发展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使之适应社会潮流,以挽救桐城派逐渐衰落的局面。他极尽自身之所学,著《文学研究法》,对桐城派的写作理论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并提出独到的见解,欲使这些写作理论指导后学。本论文以《文学研究法》为研究文本,立足于历史发展的视角,研究姚永朴在这部书中所提出的写作理论。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点等。正文部分阐述了姚永朴四个主要的写作理论。其一,“质者,文之本也”的文质关系论。姚永朴提出“质者,文之本也”,在文质相须思想的基础上强调“质”的重要性,并提出“明道”和“经世”是有“质”之文的标志,“涵养胸趣”是作有“质”之文的前提。其二,“文学之纲领,以义法为首”的写作方法论。姚永朴提出“文学之纲领,以义法为首”,肯定了“义法”对于文章的重要性,认为写文章要善于用“法”,不应拘囿于“法”,对于初学文章者,他提出“摹拟—脱化”论。此外,姚永朴...
【文章来源】:长春理工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质者,文之本也”的文质关系论
2.1 “质者,文之本也”的基本内涵
2.2 “明道”“经世”是有“质”之文的标志
2.2.1 明儒家之道
2.2.2 有治国理政的“经世”之用
2.3 “涵养胸趣”是作有“质”之文的前提
2.4 姚永朴文质关系论之成因
第3章 “文学之纲领,以义法为首”的写作方法论
3.1 “文学之纲领,以义法为首”的思想内涵及理论渊源
3.2 善于用“法”,忌囿于“法”
3.3 “摹拟—脱化”论
3.4 “义法”为首,兼之其他
第4章 “文章之状态,非可一言尽也”的写作风格论
4.1 刚柔相错,而后为文
4.2 奇而不法非奇也,正而不葩非正也
4.3 就雅去俗,实为首务
4.3.1 “就雅去俗”的方法
4.3.1.1 “绩学”
4.3.1.2 “洗心”
4.3.1.3 “修词”
4.3.2 “欲为佳文,必待佳题”
4.4 文无繁简,惟得其宜
4.4.1 文忌“义失之赘”“辞失之芜”
4.4.2 文忌“过简而文反不畅”
第5章 “欲学文章,必先辨门类”的写作文体论
5.1 文体分类概况
5.2 推崇实用文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有关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148843
【文章来源】:长春理工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质者,文之本也”的文质关系论
2.1 “质者,文之本也”的基本内涵
2.2 “明道”“经世”是有“质”之文的标志
2.2.1 明儒家之道
2.2.2 有治国理政的“经世”之用
2.3 “涵养胸趣”是作有“质”之文的前提
2.4 姚永朴文质关系论之成因
第3章 “文学之纲领,以义法为首”的写作方法论
3.1 “文学之纲领,以义法为首”的思想内涵及理论渊源
3.2 善于用“法”,忌囿于“法”
3.3 “摹拟—脱化”论
3.4 “义法”为首,兼之其他
第4章 “文章之状态,非可一言尽也”的写作风格论
4.1 刚柔相错,而后为文
4.2 奇而不法非奇也,正而不葩非正也
4.3 就雅去俗,实为首务
4.3.1 “就雅去俗”的方法
4.3.1.1 “绩学”
4.3.1.2 “洗心”
4.3.1.3 “修词”
4.3.2 “欲为佳文,必待佳题”
4.4 文无繁简,惟得其宜
4.4.1 文忌“义失之赘”“辞失之芜”
4.4.2 文忌“过简而文反不畅”
第5章 “欲学文章,必先辨门类”的写作文体论
5.1 文体分类概况
5.2 推崇实用文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有关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148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148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