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文化专有项的描述性英译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9 22:52
中华文化走出去,文学应当先行;典籍文学作品是基石,其翻译质量是关键。目前,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虽然在国内外声名远扬,但其英译研究成果远远不及《红楼梦》等其他文学典籍的研究成果丰硕,特别是对其展现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的英译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由美国汉学家罗慕士(Moss Roberts)于上世纪90年代翻译的《三国演义》英译本"Three Kingdoms"和英国汉学家邓罗(C.H. Brewitt Taylor)在上世纪20年代翻译的另一英译本"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作为研究对象,从描述翻译学等理论视角出发,对《三国演义》中负载深厚文化内涵和丰富社会功能的军事文化、民俗文化、语言文化等文化专有项的英译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文章探讨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这些文化因素的操作和处理方式,观察了文化信息在翻译转换过程中是否有失落、变形、增添、扩伸等现象出现,统计归纳了两个译本所选择的文化翻译原则、策略和效果,分析了影响其不同选择的理由和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旨在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文化翻译设想和建议,建立了相关翻译模式,以期从翻译...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价值
1.2.1 研究的理论价值
1.2.2 研究的实用价值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趋势
1.3.1 《三国演义》英译研究现状
1.3.2 《三国演义》英译研究述评
1.3.3 文化专有项翻译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1.3.4 《三国演义》文化专有项英译研究现状和趋势
1.4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的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1.6.1 研究的创新点
1.6.2 研究的难点
1.7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2 多元开放的翻译批评体系建构
2.1 翻译批评的视野和框架
2.1.1 批评的主体
2.1.2 批评的客体
2.1.3 翻译批评的参照系
2.2 《三国演义》两译本的翻译生态环境对比描写
2.2.1 社会政治、文化背景
2.2.2 出版机构
2.2.3 目标读者群
2.2.4 译者的翻译目的
2.3 小结
3 《三国演义》军事文化的英译研究
3.1 英雄人物的兵器
3.2 军事科技
3.3 兵法谋略
3.4 两译者的选择
3.4.1 文化翻译原则和策略
3.4.2 文化翻译策略选择的制约因素
3.4.3 罗慕士的选择
3.4.4 邓罗的选择
3.5 小结
4 《三国演义》民俗文化的英译研究
4.1 英雄的服饰与行头
4.1.1 诸葛亮的服饰
4.1.2 吕布的服饰
4.1.3 两译者的选择
4.2 流溢的酒香
4.2.1 饮酒的方式与礼俗
4.2.2 两译者的选择
4.3 红白喜事
4.3.1 嫁娶
4.3.2 丧事
4.3.3 两译者的选择
4.4 小结
5 《三国演义》成语的英译研究
5.1 汉语成语的特点和分类
5.2 《三国演义》两译本中成语的三维转换
5.2.1 描写人物的成语
5.2.2 描写环境的成语
5.2.3 描写情节及其他的成语
5.3 两译者的适应性选择
5.3.1 译者的主体性及其限制因素
5.3.2 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
5.3.3 罗慕士的选择
5.3.4 邓罗的选择
5.4 小结
6 结语
6.1 本研究的性质
6.1.1 本研究是一项以文本实证研究为基础的翻译个案批评研究
6.1.2 本研究是一项狭义的描述性文化翻译研究
6.2 本研究的发现和结论
6.2.1 罗慕士“全景再现”式的文化翻译模式
6.2.2 邓罗“点滴渗透”式的文化翻译模式
6.2.3 建立旨在“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文化翻译模式
6.2.4 本研究对翻译教学带来的启示
6.3 本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3148465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价值
1.2.1 研究的理论价值
1.2.2 研究的实用价值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趋势
1.3.1 《三国演义》英译研究现状
1.3.2 《三国演义》英译研究述评
1.3.3 文化专有项翻译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1.3.4 《三国演义》文化专有项英译研究现状和趋势
1.4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的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1.6.1 研究的创新点
1.6.2 研究的难点
1.7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2 多元开放的翻译批评体系建构
2.1 翻译批评的视野和框架
2.1.1 批评的主体
2.1.2 批评的客体
2.1.3 翻译批评的参照系
2.2 《三国演义》两译本的翻译生态环境对比描写
2.2.1 社会政治、文化背景
2.2.2 出版机构
2.2.3 目标读者群
2.2.4 译者的翻译目的
2.3 小结
3 《三国演义》军事文化的英译研究
3.1 英雄人物的兵器
3.2 军事科技
3.3 兵法谋略
3.4 两译者的选择
3.4.1 文化翻译原则和策略
3.4.2 文化翻译策略选择的制约因素
3.4.3 罗慕士的选择
3.4.4 邓罗的选择
3.5 小结
4 《三国演义》民俗文化的英译研究
4.1 英雄的服饰与行头
4.1.1 诸葛亮的服饰
4.1.2 吕布的服饰
4.1.3 两译者的选择
4.2 流溢的酒香
4.2.1 饮酒的方式与礼俗
4.2.2 两译者的选择
4.3 红白喜事
4.3.1 嫁娶
4.3.2 丧事
4.3.3 两译者的选择
4.4 小结
5 《三国演义》成语的英译研究
5.1 汉语成语的特点和分类
5.2 《三国演义》两译本中成语的三维转换
5.2.1 描写人物的成语
5.2.2 描写环境的成语
5.2.3 描写情节及其他的成语
5.3 两译者的适应性选择
5.3.1 译者的主体性及其限制因素
5.3.2 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
5.3.3 罗慕士的选择
5.3.4 邓罗的选择
5.4 小结
6 结语
6.1 本研究的性质
6.1.1 本研究是一项以文本实证研究为基础的翻译个案批评研究
6.1.2 本研究是一项狭义的描述性文化翻译研究
6.2 本研究的发现和结论
6.2.1 罗慕士“全景再现”式的文化翻译模式
6.2.2 邓罗“点滴渗透”式的文化翻译模式
6.2.3 建立旨在“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文化翻译模式
6.2.4 本研究对翻译教学带来的启示
6.3 本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3148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148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