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夏目漱石文学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6 18:32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奠基人,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之母”。作为作家的夏目漱石名声斐然,作为文学理论家的夏目漱石则备受冷落。他的文学理论偏重于对东西方文学观念冲突的认识,体现出跨文化、跨学科的特点。他的文学理论体系庞大,本文拟从文学创作、文学鉴赏、文学批评、文学发展四个方面对其文学理论进行论述。本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正文共有四章。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夏目漱石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和求学生涯;其次概述了夏目漱石文学理论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论述夏目漱石的文学创作理论。夏目漱石建构起一套自己的文学观念,以“(F+f)”公式为模本,夏目漱石认为文学内容需要有认识性的F与情绪性的f两部分构成。夏目漱石指出人的感觉因素以及心理因素都可以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具体而论,夏目漱石将可以进入到文学内容的文学素材划分为感觉F、人事F、超自然F与知识F四种,并以引发人的情绪多少为标准,对四种文学素材进行了等级的划分。此外,夏目漱石晚年主张“则天去私”的创作原则。第二章主要阐述夏目漱石的文学鉴赏理论。夏目漱石的文学鉴赏论脱胎于文学创作论,夏目漱石认为文学作品存在着内容的空白,需要读者...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夏目漱石论文学创作
    第一节 文学素材的分类和等级
    第二节 “则天去私”——创作主体的创作原则
第二章 夏目漱石论文学鉴赏
    第一节 填充法——鉴赏主体的能动性
    第二节 “除去法”——鉴赏主体的审美心境
第三章 夏目漱石论文学批评
    第一节 “自我本位”——文学批评的立场与态度
    第二节 他山之石——文学批评的方法
第四章 夏目漱石论文学发展
    第一节 意识之波与三大意识——文学发展的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 暗示——文学发展的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夏丏尊的“会话”理论与夏目漱石《文学论》[J]. 颜淑兰.  文学评论. 2019(01)
[2]夏目漱石的汉学修养[J]. 黎跃进.  亚非研究. 2018(01)
[3]成仿吾前期文学批评与夏目漱石《文学论》之关系[J]. 孟智慧.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6(06)
[4]夏目漱石与儒家思想[J]. 孙苏平.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05)
[5]“则天去私”与老庄哲学[J]. 邹洁.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5(07)
[6]夏目漱石文学理论再认识的价值与重新“发现”——以《文学论》为中心[J]. 孟庆枢.  社会科学战线. 2015(04)
[7]日本及英美的夏目漱石文论研究现状概述[J]. 庄焰.  外国文学动态. 2014(05)
[8]鲁迅和夏目漱石“余裕”论文学观异同之管窥[J]. 徐竞.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4(05)
[9]读者的作用:被动接受与能动创造——夏目漱石的读者欣赏理论与姚斯等的接受美学的对比分析[J]. 洪丽霁.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02)
[10]夏目漱石与汉文学[J]. 李光贞.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博士论文
[1]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研究[D]. 李玉双.山东大学 2012
[2]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D]. 张小玲.北京语言大学 2007
[3]夏目漱石小说研究[D]. 李光贞.山东大学 2006
[4]近代化语境下的漱石文学与禅[D]. 马英萍.东北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夏目漱石汉诗与中国文化[D]. 施梦雅.天津师范大学 2016
[2]关于夏目漱石“F+f”文学观的考察[D]. 杜聪聪.河南科技大学 2015
[3]夏目漱石前期创作思想的嬗变[D]. 李乃琦.暨南大学 2013
[4]论东西方文化对夏目漱石文学的影响[D]. 马嫄.黑龙江大学 2013
[5]从“自我本位”到“则天去私”—夏目漱石文艺思想的嬗变[D]. 陈歆馨.暨南大学 2011
[6]关于夏目漱石“余裕论”的研究[D]. 王茜.天津理工大学 2011
[7]鲁迅与夏目漱石[D]. 朱嫣.西南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1619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1619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e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