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毅衡“编者按”对新批评的守正与变异
本文关键词:论赵毅衡“编者按”对新批评的守正与变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编译文论文集或文选是一种引进西方文论的常见方式,与一般西方文论文集或文选相比,著名文论家赵毅衡先生在八十年代编译的《“新批评”文集》中近两万余字的三十篇“编者按”显得别具一格。综观近三十年来新批评的中国化进程,赵毅衡先生的“编者按”对学界研究、运用甚至重新审视新批评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共同承担了“标杆”与“靶子”复杂角色,因而我们称新时期以来学界存在着新批评中国化的“赵毅衡现象”。我们以“编者按”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和深刻辨析了“编者按”内容,并与原初语境中的新批评进行比较,进而动态追踪了它在中国语境中三十余年的境遇,这不仅有利于学界重新审视和客观评价“编者按”功过,同时也可以为西方文论中国化过程中文论选集的编选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从而有效地促进西方文论的中国化进程。绪论部分梳理了学界对“编者按”观点的评价线索,从译介、研究、传播和实践四方面描述了新时期新批评中国化的“赵毅衡现象”。但对于“编者按”来说,已有的论述均是较为零星而表面地一笔带过,还未有论者全面、系统、集中、辩证、动态地探讨过“编者按”,至于汲取其对文论文集编选的智慧及教训则更乏其人。第一章阐释了“编者按”的由来及内容。通过比较“编者按”与赵著《新批评》,呈现了二者之间在逻辑结构、编选比例、阐释意向等方面的同一性。第二章辨析了“编者按”对新批评的”守正”与”变异”的三种情况:第一,在新批评的分期、作品的辩证构成、反讽的概念阐释等方面都守其正宗。第二,对“复义”的翻译与阐释很好地把握了守变程度。第三,在作品与作家、读者、世界的关系,以及新批评家的理论与实践等问题上,“编者按”的论述就显得“变异”过度,是我们重点剖析和澄清的对象。第三章总结了“编者按”对西方文论中国化进程中文集编选的诸多启示。编译者在引进已然定型的理论派别时,应尽可能地处理好“守变”关系:第一,全面还原西方文论流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隶属于文论派别的基本性常识性问题应当严守正宗,编译者在推介时应谨慎论断;第二,灵活处理个体思想的完整性与流派主张的独特性;第三,辩证看待理论阐述与批评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第四,理性辨析理论引进历程中的渐进过程和问题导向,如有内涵与中国古典文论有较大程度契合的核心术语,不妨尝试中西结合的译介方法,借机“复活”中国古典文论优秀因子,实现从“西方文论中国化”到“批判理论当代化”的良性过渡。
【关键词】:赵毅衡 《“新批评”文集》 编者按 守正 变异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06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10
- 绪论10-25
- (一)“编者按”对新批评译介的影响13-14
- 1.“理论至上”思维模式13
- 2.关键术语的翻译13-14
- (二)“编者按”对新批评研究的影响14-18
- 1.对新批评本体研究的影响14-16
- 2.对新批评比较诗学的影响16-18
- (三)“编者按”对新批评传播的影响18-20
- (四)“编者按”对新批评实践的影响20-25
- 一 由来与内容:《新批评》25-36
- (一)《“新批评”文集》“编者按”的由来26-27
- (二)《“新批评”文集》“编者按”的内容27-36
- 1.“编者按”之新批评理论及方法论28-31
- 2.“编者按”之新批评的诗歌语言31-33
- 3.“编者按”之新批评的细读法33-34
- 4.“编者按”之新批评的自辩34-36
- 二 成就与问题:“守正”与“变异”的平衡与失衡36-55
- (一)概念辨析与“守变”标准36
- (二)守其正宗36-37
- (三)守变平衡:复义”—比较诗学的译介立场37-45
- 1.前赵毅衡时期的“ambiguity”翻译38-42
- 2.赵毅衡“复义”与“复意”42-45
- (四)守变失衡45-55
- 1.作品本体与世界本体46-47
- 2.作品本体与细读法47-48
- 3.作品本体与作者、读者48-50
- 4.作品本体与文体壁垒50-55
- 三 经验与启示:西方文论中国化进程中的“守变”关系55-60
- (一)壁垒与篱笆:全面还原西方文论流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55-57
- (二)个体与整体:灵活处理个体的完整性与流派的一致性57-58
- (三)理论与实践:辩证看待批评理论与实践间的复杂关系58
- (四)追新与重返:理性辨析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语境和过程58-60
- 参考文献60-69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69-70
- 致谢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本益;新批评派的对立调和思想及其来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蓝仁哲;新批评[J];外国文学;2004年06期
3 欧阳刘佳;;新批评述评[J];社会科学家;2005年S1期
4 支宇;复义——新批评的核心术语支宇[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李屹;;新批评与诗歌解读[J];外语教学;2006年02期
6 陈本益;;艾略特影响新批评派的两个文学思想及其来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陈潇;;新批评派的文学本质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8 赵毅衡;;新批评与当代批判理论[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9年02期
9 沈碧萍;茅忆年;;新批评解析与诗歌鉴赏[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10 周芸芳;;细察派与新批评之源流及关系考证[J];求索;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光伟;;“新批评”派的“范例”及其历史意义[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思郁 书评人;文学研究应该是文学的[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臧运峰;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杨富波;莫瑞·克里格与新批评[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帅波;基于新批评文本细读理论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牛静;论赵毅衡“编者按”对新批评的守正与变异[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3 郑勋;新批评派的历史性剖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4 杜会鸽;新批评的追索者[D];海南大学;2011年
5 李建良;新批评在中国的接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彩云;“新批评”的历史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7 刘思男;新批评派美学批评方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8 李文吉;新批评与语文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易玮玮;新批评反讽的中国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10 邵榕榕;新历史主义与新批评:承继与协商[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论赵毅衡“编者按”对新批评的守正与变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62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16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