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理论研究
本文关键词: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瓦尔特·本雅明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影响深远。由于其理论体系庞杂、内涵丰富,本文主要探讨和研究本雅明的艺术理论,并选取其最有代表性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理论为中心论题进行深入探讨。首先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性阐述,同时梳理了本雅明思想的承继关系,重点介绍了本雅明在艺术理论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为深入理解和分析其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理论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其次,以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为基础,从技术、作者两个角度深入分析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通过研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从艺术形式、艺术特征等方面探讨“机械复制艺术”带来的改变。随着艺术生产方式的变化、艺术接受方式的转变、大众的出现,“机械复制艺术”走向大众成为可能。“机械复制”技术为大众文化的受众提供技术支持,在此特将本雅明的电影理论作为其大众文化思想的重要代表进行详细阐述。大众媒介与大众艺术的飞速发展一一印证了本雅明在大众文化发展方向上的正确预见。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与概念分析等方法,根据艺术发展规律,按照艺术的发展过程——艺术生产、艺术作品、艺术消费,并结合本雅明与阿多诺之争,将本雅明在“机械复制”这一时代背景下的艺术生产理论、灵韵论、本雅明的电影理论以及本雅明大众文化思想进行系统化梳理和深刻阐述,为进一步理解本雅明的艺术理论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本雅明艺术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为我国文化工业发展提供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本雅明 “机械复制” 灵韵 大众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0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论8-16
- 1.1 研究综述8-12
- 1.1.1 国外研究现状8-9
- 1.1.2 国内研究现状9-12
- 1.2 本雅明艺术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12-16
- 2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生产理论16-23
- 2.1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16-19
- 2.1.1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提出16-17
- 2.1.2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基本内涵17-19
- 2.2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19-23
- 2.2.1 作为艺术生产力的技术19-20
- 2.2.2 作为生产者的作者20-23
- 3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23-31
- 3.1 艺术形式的新突破23-25
- 3.1.1 绘画与摄影23-24
- 3.1.2 电影与戏剧24-25
- 3.2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特征:灵韵消逝25-29
- 3.2.1 灵韵论的提出25-26
- 3.2.2 灵韵的本质26-27
- 3.2.3 灵韵的消逝27-29
- 3.3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价值29-31
- 3.3.1 传统艺术的膜拜价值29
- 3.3.2 展示价值取代膜拜价值29-31
- 4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消费31-42
- 4.1 艺术接受方式的转变31-33
- 4.1.1 传统艺术的“凝神静观”31-32
- 4.1.2 机械复制艺术的“消遣”32-33
- 4.2 走向大众成为可能33-36
- 4.2.1 艺术生产方式转变33
- 4.2.2 大众文化受众形成33-34
- 4.2.3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消费34-36
- 4.3 本雅明艺术思想代表——电影理论36-39
- 4.3.1 电影的产生36-37
- 4.3.2 电影的表现特征37-38
- 4.3.3 电影带来的“震惊体验”38-39
- 4.4 本雅明与阿多诺之争39-42
- 5 本雅明艺术理论的评价及意义42-48
- 5.1 本雅明机械复制艺术理论的评价42-45
- 5.1.1 政治倾向性42-43
- 5.1.2 技术倾向性43-45
- 5.2 实践指导意义45-48
- 结语48-50
- 参考文献50-5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2-53
- 致谢53-5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立春;;论本雅明的艺术本质和发展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曾忆梦;;论本雅明的“追忆”概念及现代性的救赎[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3 姚爱斌;关于《诗经·国风》的寓言诗学——现代阐释学视野中的《毛诗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李妍;;永不靠近——读《城堡》有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5 李妍;;永不靠近——读《城堡》所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6 周全伟;;文学叙事的道德承载[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于金华;;卡夫卡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兼论卡夫卡对中国新时期作家的影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崔辰;;质感、风格与“复制性”:《无间道风云》之于《无间道》[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马友平;互动·生成·批评——本雅明艺术思想中的接受理论研究[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10 伍茂国;;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学叙事伦理学[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光芒;;麦家小说的游戏精神与抽象冲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周计武;;现代主义的焦虑[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汪行福;;进步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与超越[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4 王欣然;;都市景观与消费怀旧——试析上海新天地“怀旧”的历史想象与文化认同[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C];2011年
5 葛体标;;本雅明:法律暴力和救赎[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五辑[C];2012年
6 段吉方;;碎片化写作的成人拼装——关于“七十年代生作家”[A];东方丛刊(2003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三辑)[C];2003年
7 曾艳兵;;卡夫卡与老庄哲学[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8 赵玉;;论媒介场域中电子媒介接受和文学阅读的象征性运动[A];江苏省美学学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9 李京泽;;技术的救赎之路——本雅明大众文化批评中的技术思想[A];美术学研究(第2辑)[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董震;寻找属人的希望[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锷;Homi Bhabha后殖民理论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启示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萌;反抗与创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吴岚;“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操奇;主体视界中的文化发展论[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红军;鲁迅文学经典与现代传媒的关系[D];辽宁大学;2011年
9 张焱;历史的痕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何青志;隐含作者的多维阐释[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林金礼;行走与进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云云;宇宙·晶体·诗意[D];江南大学;2010年
4 周洁;主体间性视角下翻译本体论之重构[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5 王敦;壮族《麽经布洛陀》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6 李又芳;从光的理想国到光因特网[D];河南大学;2011年
7 赵长亮;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马春玲;《万有引力之虹》之熵主题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李伟;经验的断裂与重建:论俄狄浦斯的悲剧性存在[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舒杨;汉娜·阿伦特平庸的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72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17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