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意识”及其培养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3 12:13
随着商业社会的不断发展,写作活动也不断地被“市场化”,这样的发展趋势为写作活动带来了新的推动力,同时也为写作活动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写作的门槛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写作活动当中,写作主体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作者在写作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地被挑战、被否定。与此同时,读者的地位也在不断地提升。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传授与接受,他们的关系开始走向一种新的状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作者的读者意识是创作优秀作品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本文的重点就是探讨读者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然后总结出读者意识培养的方法。本文对于读者意识的研究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对当前写作活动中读者意识缺失现状的分析,引出研究读者意识研究的必要性;其次对不同领域内的读者意识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总结不同领域内读者意识的重要性,分析现阶段出现的问题,引出人们对于读者意识重要性的认识。主要内容分为:文学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传播学中的读者意识、教学互动中的读者意识三个部分。然后,对读者意识的理论概念做出介绍,首先定义读者意识的概念,并对读者意识的内在要素进行分析。介绍作者的读者意识会受到哪些内容要素影响...
【文章来源】:温州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读者意识”在写作活动中的缺失
(一)“读者意识”的重要性
(二)“读者意识”的缺失
二、“读者意识”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一)理论起源
1.中国古代对“读者意识”的认识
(1)概念溯源
(2)古人对“读者意识”认知
2.西方学者对“读者意识”的研究
(1)解构主义概念下的“读者意识”研究
(2)接受美学的“读者意识”研究
(二)“读者意识”的研究现状
1.国内近现代关于读者意识的研究
2.西方学界近现代关于读者意识的研究
三、“读者意识”的内涵与影响因素
(一)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1.写作的“四大系统”
2.主体与受体之间的关系
(二)“读者意识”的含义与类型
1.“读者意识”的含义
2.“读者意识”的类型
(1)文学创作中的“读者意识”
(2)媒体传媒中的“读者意识”
(3)写作教学中的“读者意识”
(三)“读者意识”的内在因素
四、读者意识培养策略
(一)“读者意识”的培养理念
1.心中有人:为不同读者而写作
2.真实情景:写作的价值在交际
3.换位思考:因读者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二)读者意识的培养方法
1.阅读与写作交互法
3.线上与线下混合法
(三)“读者意识”的培养路径
1.拟定假想读者,“神交”读者
3.设置真实情景,与读者交流
4.训练“一题多做”,强化读者意识
5.多途径发表作文,接受读者批评
五、“读者意识”的研究意义
(一)“读者意识”研究对于“写作学”理论的意义
(二)“读者意识”研究对于写作实践的价值
(三)“读者意识”研究对于写作教学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读者意识”初探[J]. 修晓萌.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7(01)
[2]论残雪的写作及其研究之意义[J]. 高玉. 文艺争鸣. 2011(11)
[3]“香菱学诗”的写作学意义[J]. 方乐. 文教资料. 2007(23)
[4]论市井小说的深化发展——从《清风闸》到《皮五辣子》[J]. 董国炎. 明清小说研究. 2006(03)
[5]论学报主编的读者意识[J]. 张连举.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11)
[6]把读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鲁迅的读者意识[J]. 金得存. 安徽大学学报. 2005(05)
[7]作文评价研究二十年(续)——新时期作文评价的分类描述[J]. 方读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1998(07)
[8]论文学接收[J]. 弗·梅雷加利,冯汉津. 文艺理论研究. 1983(03)
博士论文
[1]中国式“狂欢”与清代说书[D]. 骆凡.扬州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写作教学中写作能力评价研究[D]. 卢帅群.陕西师范大学 2015
[2]“80后”文学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研究[D]. 龚慧剑.西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82040
【文章来源】:温州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读者意识”在写作活动中的缺失
(一)“读者意识”的重要性
(二)“读者意识”的缺失
二、“读者意识”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一)理论起源
1.中国古代对“读者意识”的认识
(1)概念溯源
(2)古人对“读者意识”认知
2.西方学者对“读者意识”的研究
(1)解构主义概念下的“读者意识”研究
(2)接受美学的“读者意识”研究
(二)“读者意识”的研究现状
1.国内近现代关于读者意识的研究
2.西方学界近现代关于读者意识的研究
三、“读者意识”的内涵与影响因素
(一)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1.写作的“四大系统”
2.主体与受体之间的关系
(二)“读者意识”的含义与类型
1.“读者意识”的含义
2.“读者意识”的类型
(1)文学创作中的“读者意识”
(2)媒体传媒中的“读者意识”
(3)写作教学中的“读者意识”
(三)“读者意识”的内在因素
四、读者意识培养策略
(一)“读者意识”的培养理念
1.心中有人:为不同读者而写作
2.真实情景:写作的价值在交际
3.换位思考:因读者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二)读者意识的培养方法
1.阅读与写作交互法
3.线上与线下混合法
(三)“读者意识”的培养路径
1.拟定假想读者,“神交”读者
3.设置真实情景,与读者交流
4.训练“一题多做”,强化读者意识
5.多途径发表作文,接受读者批评
五、“读者意识”的研究意义
(一)“读者意识”研究对于“写作学”理论的意义
(二)“读者意识”研究对于写作实践的价值
(三)“读者意识”研究对于写作教学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读者意识”初探[J]. 修晓萌.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7(01)
[2]论残雪的写作及其研究之意义[J]. 高玉. 文艺争鸣. 2011(11)
[3]“香菱学诗”的写作学意义[J]. 方乐. 文教资料. 2007(23)
[4]论市井小说的深化发展——从《清风闸》到《皮五辣子》[J]. 董国炎. 明清小说研究. 2006(03)
[5]论学报主编的读者意识[J]. 张连举.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11)
[6]把读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鲁迅的读者意识[J]. 金得存. 安徽大学学报. 2005(05)
[7]作文评价研究二十年(续)——新时期作文评价的分类描述[J]. 方读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1998(07)
[8]论文学接收[J]. 弗·梅雷加利,冯汉津. 文艺理论研究. 1983(03)
博士论文
[1]中国式“狂欢”与清代说书[D]. 骆凡.扬州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写作教学中写作能力评价研究[D]. 卢帅群.陕西师范大学 2015
[2]“80后”文学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研究[D]. 龚慧剑.西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820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282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