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傅斯年古代文学批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9 12:07
  国学功底深厚,同时又接受了西学思想的傅斯年,在古代文学批评研究中,有一套结合考古学、发生学、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他善于用综合和流变的眼光考察文学史中的事物,使其古代文学批评具有实证、多学科多角度和有机的品质。傅斯年《诗经》研究,建立在《诗经》是民间文学作品的基础之上,打破经学传统,将关注重点放在《诗经》的文学特点上,结合文学史发展,对《诗经》相关的文体、诗义、文辞等内容进行探究,解析了《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发源大端的缘由,其中蕴含的新的研究精神,对推动《诗经》学的研究现代化研究具有开创意义。傅斯年的《史记》文学阐释,与其史学研究紧密相连,然亦较多涉及《史记》叙事和语言方面的特点,发现问题的角度独特,解决问题的视角新颖。傅斯年的古代文学批评建立在史料学基础上,从文本本身出发,将其放入到当时的社会大局和历史的整体发展中进行研究,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横向的延展和纵向的延伸,视野开阔,研精钩深,方法科学,观点新颖,引证丰富,线索清晰,论证严密,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所起作用不可忽视。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傅斯年古代文学研究方法与视角
    一、实证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一)“敢于疑古,详于辩证”的理念
        (二)“只求证,不言疏”的工作方法
    二、多学科、多角度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三、有机的文学视角
        (一)古代文学史分期之研究
        (二)五言诗起源之研究
第二章 傅斯年《诗经》研究
    一、傅斯年《诗经》部类与次序研究
        (一)傅斯年《诗经》部类研究
        (二)傅斯年《诗经》次序研究
    二、傅斯年《诗经》“讽”论释读
        (一)“风”字本义探究
        (二)“风”渐于偏含“讽”意
        (三)“风”为汉代枚马赋体之源
    三、余论和小结
第三章 傅斯年《史记》文本与文学评批阐释
    一、傅斯年《史记》学著述概说
    二、傅斯年《史记》文本补窜改异研究
    三、傅斯年《史记》文学研究
        (一)论《史记》的古今叙事
        (二)评《史记》的语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早期文学文本的对话:《诗》赋互文关系诠解[J]. 王思豪.  文学评论. 2018(03)
[2]“五四”时期傅斯年文论中的论述策略及文学革新观[J]. 宋尚诗.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3]风、风声、风刺以及《风》名的出现[J]. 马银琴.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4]“五四”时期傅斯年文论中的身份认同及困境[J]. 宋尚诗.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5]歧义丛生的文学:“五四”时期傅斯年文论中的论述策略[J]. 宋尚诗.  关东学刊. 2016(08)
[6]傅斯年史学思想的悖论[J]. 张峰.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7]诗“六义”考论——“风”还原与文学阐释[J]. 吴建国.  文艺评论. 2014(04)
[8]傅斯年的文学史观[J]. 侯敏.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9]后传统、后科学、后古史辨时代的傅斯年[J]. 王汎森.  读书. 2012(02)
[10]论傅斯年的《诗经》学思想[J]. 唐明贵.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博士论文
[1]董仲舒春秋学研究[D]. 黄铭.复旦大学 2013
[2]荀子诗乐理论与实践研究[D]. 刘延福.山东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傅斯年《<诗经>讲义稿》研究[D]. 米肖.河北大学 2018
[2]从《战国策》看纵横家的思想及文风[D]. 杨建猛.贵州大学 2006
[3]先秦儒家《诗》学述论[D]. 张莺.华中师范大学 2005
[4]先秦火政考[D]. 骈慧娟.上海师范大学 2003
[5]略论傅斯年五四时期的文学思想[D]. 杨树国.福建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3320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3320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8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