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论中国特色的文艺公共性——文艺公共性的概念、历史和走向

发布时间:2021-08-21 21:25
  依据哈贝马斯等人的公共性理论对文艺公共性进行阐发,同时结合我国当代社会文化结构的现实,理解文艺公共性在当代中国的发生、发展和走向,这是一个关乎中国文艺公共性建设的重要问题。新时期以来文艺公共性的发生和发展并不以国家与社会的根本分离为前提,因此,文艺公共性虽然也有私人性、批判性和公开性,但它与文艺人民性并不抵牾。目前,应该对主流文艺的公共性、精英文艺的公共性和大众文艺的公共性进行必要的区分,在维护国家与社会相对分离的社会基础上做好中国文艺公共性的独特性建构。文艺公共性之于国家和社会都有其积极意义,对于我国文艺和文艺批评的发展而言,也是有所助益的。 

【文章来源】:文学评论.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文艺公共性的规范化理解
二文艺公共性的“当代再发生”
三当代文艺公共性的形态
四中国文艺公共性的独特性和未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学活动的转型与文学公共性的消失——中国当代文学公共领域的反思[J]. 赵勇.  文艺研究. 2009(01)
[2]中国的民间力量与公共领域——近年中美关于近世市民社会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 余新忠.  学习与探索. 1999(04)
[3]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J]. J·哈贝马斯.  社会学研究. 1999(03)



本文编号:33563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3563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1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