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文论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7 09:50
叶嘉莹以其毕生精力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近一个世纪的古典诗词创作、教学、批评实践过程中,叶嘉莹既批判继承了中国古代文论之精华,又学习借鉴了西方文论之所长,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论思想,提出了“兴发感动”说、“双重意蕴”论和“弱德之美”观等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观念,对中国文论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全文分六个部分具体阐述叶嘉莹文论思想,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阐明了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意义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正文第一部分是从创作实践与叶嘉莹文论思想的形成、教学实践与叶嘉莹文论思想的形成、批评实践与叶嘉莹文论思想的形成等三个角度论述了叶嘉莹文论思想具含实践性,有扎实的实践基础。正文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对叶嘉莹文论思想的内涵作了具体阐释,详细论述了叶嘉莹文论思想的三个核心理论:“兴发感动”说、“双重意蕴”论、“弱德之美”观。其中,对“兴发感动”说的阐述是从其本质特征、理论来源、动因与效果、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等四个维度加以展开的;“双重意蕴”论是从其内涵、形成因素、在词作中的体现等三个角度详加阐释的;“弱德之美”观则涉及到了该观点提出的缘起、内涵及其在批评实践...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叶嘉莹文论思想的形成:实践与理论
第一节 创作实践与叶嘉莹文论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教学实践与叶嘉莹文论思想的形成
第三节 批评实践与叶嘉莹文论思想的形成
第二章 叶嘉莹文论思想的内涵阐释
第一节 “兴发感动”说
第二节 “双重意蕴”论
第三节 “弱德之美”观
第三章 叶嘉莹文论思想的特点分析
第一节 情理兼擅的思维特质
第二节 比较研究的方法运用
第四章 叶嘉莹文论思想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注重对中国文论的继承与批判
第二节 注重对西方文论的学习与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诗学如何对话世界——以叶嘉莹论“意象化之感情”为中心[J]. 刘佳慧. 北京社会科学. 2018(07)
[2]生命的“感发”——论叶嘉莹古典诗歌研究特色[J]. 龙珍华. 华中学术. 2016(04)
[3]论叶嘉莹的《迦陵诗词稿》[J]. 刘勇刚. 中国韵文学刊. 2016(03)
[4]从叶嘉莹说词看跨文化解读文学经典的启蒙意义[J]. 田恩铭.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5]千春犹待发华滋——略论叶嘉莹先生的诗教传承[J]. 陆有富. 文学与文化. 2015(04)
[6]迦陵年表[J]. 张静,可延涛. 文学与文化. 2015(04)
[7]论叶嘉莹对词之美感特质文化成因的探讨[J]. 杨梅英.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5(02)
[8]“叶嘉莹教授九十华诞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张静,可延涛. 文学遗产. 2014(05)
[9]叶嘉莹先生的诗教特色[J]. 齐益寿.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10]叶嘉莹先生诗歌理论管窥:认知诗学角度初探[J]. 周世箴. 文学与文化. 2014(02)
博士论文
[1]叶嘉莹中国古典诗词诠释体系研究[D]. 张春华.山东大学 2009
[2]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D]. 朱巧云.暨南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叶嘉莹词学理论研究[D]. 夏文莉.安徽大学 2019
[2]叶嘉莹词学研究方式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 孟令昭.陕西师范大学 2018
[3]叶嘉莹女性词学思想研究[D]. 王颖.山东师范大学 2017
[4]新批评视野中的叶嘉莹诗论研究[D]. 楚国帅.山东艺术学院 2017
[5]中西诗心之汇通[D]. 刘珠凤.安徽师范大学 2017
[6]论叶嘉莹的唐宋词研究[D]. 刘秀艳.云南大学 2016
[7]《叶嘉莹说杜甫诗》与当代杜诗教学[D]. 孟俊英.华中师范大学 2016
[8]叶嘉莹诗学观和中学古诗词教学问题[D]. 王琳琳.天津师范大学 2016
[9]叶嘉莹“兴发感动”说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D]. 韩燕.河北师范大学 2015
[10]叶嘉莹“弱德之美”研究[D]. 熊芹艺.云南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21819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叶嘉莹文论思想的形成:实践与理论
第一节 创作实践与叶嘉莹文论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教学实践与叶嘉莹文论思想的形成
第三节 批评实践与叶嘉莹文论思想的形成
第二章 叶嘉莹文论思想的内涵阐释
第一节 “兴发感动”说
第二节 “双重意蕴”论
第三节 “弱德之美”观
第三章 叶嘉莹文论思想的特点分析
第一节 情理兼擅的思维特质
第二节 比较研究的方法运用
第四章 叶嘉莹文论思想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注重对中国文论的继承与批判
第二节 注重对西方文论的学习与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诗学如何对话世界——以叶嘉莹论“意象化之感情”为中心[J]. 刘佳慧. 北京社会科学. 2018(07)
[2]生命的“感发”——论叶嘉莹古典诗歌研究特色[J]. 龙珍华. 华中学术. 2016(04)
[3]论叶嘉莹的《迦陵诗词稿》[J]. 刘勇刚. 中国韵文学刊. 2016(03)
[4]从叶嘉莹说词看跨文化解读文学经典的启蒙意义[J]. 田恩铭.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5]千春犹待发华滋——略论叶嘉莹先生的诗教传承[J]. 陆有富. 文学与文化. 2015(04)
[6]迦陵年表[J]. 张静,可延涛. 文学与文化. 2015(04)
[7]论叶嘉莹对词之美感特质文化成因的探讨[J]. 杨梅英.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5(02)
[8]“叶嘉莹教授九十华诞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张静,可延涛. 文学遗产. 2014(05)
[9]叶嘉莹先生的诗教特色[J]. 齐益寿.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10]叶嘉莹先生诗歌理论管窥:认知诗学角度初探[J]. 周世箴. 文学与文化. 2014(02)
博士论文
[1]叶嘉莹中国古典诗词诠释体系研究[D]. 张春华.山东大学 2009
[2]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D]. 朱巧云.暨南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叶嘉莹词学理论研究[D]. 夏文莉.安徽大学 2019
[2]叶嘉莹词学研究方式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 孟令昭.陕西师范大学 2018
[3]叶嘉莹女性词学思想研究[D]. 王颖.山东师范大学 2017
[4]新批评视野中的叶嘉莹诗论研究[D]. 楚国帅.山东艺术学院 2017
[5]中西诗心之汇通[D]. 刘珠凤.安徽师范大学 2017
[6]论叶嘉莹的唐宋词研究[D]. 刘秀艳.云南大学 2016
[7]《叶嘉莹说杜甫诗》与当代杜诗教学[D]. 孟俊英.华中师范大学 2016
[8]叶嘉莹诗学观和中学古诗词教学问题[D]. 王琳琳.天津师范大学 2016
[9]叶嘉莹“兴发感动”说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D]. 韩燕.河北师范大学 2015
[10]叶嘉莹“弱德之美”研究[D]. 熊芹艺.云南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21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421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