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机理研究—心智哲学视角
发布时间:2021-10-07 14:34
本研究假设,文学翻译的机理运作遵循翻译传承关系模式,具体表述如下:原文和译文之间具有“传承”关系,表现为原文“传出”,译文“承受”;没有传承,就没有翻译;反之亦然。对原文和译文间传承关系的解读是认识文学翻译机理的基础。原文和译文间关系的可接受性,及原文和译文读者感受的一致性统一于原文和译文意识结构的良序性。因此文学翻译的机理通过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关系运作规则来体现;概括原文和译文之间关系运作规则的模式成为传承关系模式,该模式形成于人类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把握。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这一模式解释文学翻译的运作机理,力图探寻(1)该模式是支撑文学翻译机理运作的基础;(2)该模式是翻译研究的一种心智模式;(3)“内涵外延传承说”是该模式的理论框架;4)译文使其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是该模式运作的结果。在论证过程中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溯因推理法。由实践事实提出假设,再回到实践中为其提供可能的解释。具体到本研究步骤如下:首先,先从经典汉英互译实例出发发现相关现象,总结出其特征;其次,在本研究理论框架的支持下提出理论假设;最后,用该理论假设解释类似翻译现象,并在此过程中对该假设在一定...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翻译传承关系模式假设
1.2 假设的理论基础
1.2.1 关系论
1.2.2 系统论
1.2.3 心理学
1.2.4 集合论
1.2.5 结构主义
1.2.6 心理模型理论
1.2.7 生物进化论
1.3 研究假设的经验基础
1.4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1.5 本研究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1.6 本研究的工作框架
1.7 本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和语料来源
1.8 本研究的文本结构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摹仿关系论
2.2.1 传统译论的界定
2.2.2 传统译论中的摹仿论
2.2.3 摹仿关系论的局限和贡献
2.3 对等关系论
2.3.1 对等的类型
2.3.2 对等的范围和条件
2.3.3 对等的目的
2.3.4 影响对等的因素
2.3.5 对等关系论的局限和贡献
2.4 解释关系论
2.4.1 哲学诠释学与翻译
2.4.2 突出重点的解释
2.4.3 突出女性主体性的解释关系
2.4.4 殖民主义特征的解释关系
2.4.5 解释关系论的局限和贡献
2.5 延异关系论
2.5.1 解构主义视角下原文与译文的关系
2.5.2 解构主义学者“翻译”话题中原文和译文的关系
2.5.3 Benjamin翻译话题中原文和译文的关系
2.5.4 Derrida翻译话题中原文和译文的关系
2.5.5 延异关系论的局限和贡献
2.6 结语
3 理论框架:外延内涵传承说和心智哲学
3.1 引言
3.2 主理论框架:外延内涵传承说
3.3 辅助理论框架:心智哲学
3.3.1 意识
3.3.2 意向性
3.3.3 感受质
3.3.4 随附性
3.4 结语
4 文学翻译与关系
4.1 引言
4.2 文学翻译即文学语言的翻译
4.3 关系的语言学意义
4.3.1 关系
4.3.2 语言表达式中的关系
4.4 关系与篇章建构
4.4.1 篇章关系结构的一般描述
4.4.2 篇章关系结构的生成
4.5 结语
5 工作框架:翻译传承关系模式
5.1 引言
5.2 实例观察
5.3 传承关系模式的理论描写
5.3.1 原文/译文关系体
5.3.2 原文-译文关系体
5.3.3 关系性
5.3.4 传承
5.4 结语
6 关系化原则
6.1 引言
6.2 实例观察
6.3 意向性
6.3.1 意向性涌现
6.3.2 意向性守恒
6.4 关系化原则的理论描写
6.5 关系化程度
6.6 关系化手段
6.6.1 拆分
6.6.2 换序
6.6.3 前置
6.6.4 后置
6.6.5 合并
6.7 关系化的语义指向
6.8 结语
7 良序性原则
7.1 引言
7.2 实例观察
7.3 良序性原则的理论描写
7.4 良序性与增加
7.5 良序性与省略
7.6 良序性与直译/意译
7.6.1 意译
7.6.2 直译
7.7 良序性的语义指向
7.8 结语
8 同感性原则
8.1 引言
8.2 实例观察
8.3 同感性原则的理论描写
8.3.1 感受意
8.3.2 随附性
8.4 同感性与神似
8.5 结语
9 结论
9.1 本研究的发现
9.2 本研究的发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9.3 本研究的局限和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替代话语的析解——“外延内涵传承说”认知—心智再阐释[J]. 徐盛桓. 外语教学. 2012(01)
[2]翻译发生的意向性解释[J]. 屠国元,李文竞. 外语教学. 2012(01)
[3]自然主义命题下意向性问题的理论要旨——基于当代心灵哲学的分析[J]. 王姝彦.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1(01)
[4]再论感觉句子的意义三分说[J]. 梁瑞清.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06)
[5]感受质与感受意[J]. 徐盛桓,陈香兰. 现代外语. 2010(04)
[6]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J]. 徐盛桓. 外国语文. 2010(05)
[7]“可表达”与“可交流”——解读“感受质”问题的一种可能路径[J]. 王姝彦. 哲学研究. 2010(10)
[8]“A是B”的启示——再谈外延内涵传承说[J]. 徐盛桓. 中国外语. 2010(05)
[9]古希腊哲学:“实体”与“关系”的提出[J]. 高剑平.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0(04)
[10]“随附性”概念辨析[J]. 陈晓平. 哲学研究. 2010(04)
本文编号:3422234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翻译传承关系模式假设
1.2 假设的理论基础
1.2.1 关系论
1.2.2 系统论
1.2.3 心理学
1.2.4 集合论
1.2.5 结构主义
1.2.6 心理模型理论
1.2.7 生物进化论
1.3 研究假设的经验基础
1.4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1.5 本研究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1.6 本研究的工作框架
1.7 本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和语料来源
1.8 本研究的文本结构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摹仿关系论
2.2.1 传统译论的界定
2.2.2 传统译论中的摹仿论
2.2.3 摹仿关系论的局限和贡献
2.3 对等关系论
2.3.1 对等的类型
2.3.2 对等的范围和条件
2.3.3 对等的目的
2.3.4 影响对等的因素
2.3.5 对等关系论的局限和贡献
2.4 解释关系论
2.4.1 哲学诠释学与翻译
2.4.2 突出重点的解释
2.4.3 突出女性主体性的解释关系
2.4.4 殖民主义特征的解释关系
2.4.5 解释关系论的局限和贡献
2.5 延异关系论
2.5.1 解构主义视角下原文与译文的关系
2.5.2 解构主义学者“翻译”话题中原文和译文的关系
2.5.3 Benjamin翻译话题中原文和译文的关系
2.5.4 Derrida翻译话题中原文和译文的关系
2.5.5 延异关系论的局限和贡献
2.6 结语
3 理论框架:外延内涵传承说和心智哲学
3.1 引言
3.2 主理论框架:外延内涵传承说
3.3 辅助理论框架:心智哲学
3.3.1 意识
3.3.2 意向性
3.3.3 感受质
3.3.4 随附性
3.4 结语
4 文学翻译与关系
4.1 引言
4.2 文学翻译即文学语言的翻译
4.3 关系的语言学意义
4.3.1 关系
4.3.2 语言表达式中的关系
4.4 关系与篇章建构
4.4.1 篇章关系结构的一般描述
4.4.2 篇章关系结构的生成
4.5 结语
5 工作框架:翻译传承关系模式
5.1 引言
5.2 实例观察
5.3 传承关系模式的理论描写
5.3.1 原文/译文关系体
5.3.2 原文-译文关系体
5.3.3 关系性
5.3.4 传承
5.4 结语
6 关系化原则
6.1 引言
6.2 实例观察
6.3 意向性
6.3.1 意向性涌现
6.3.2 意向性守恒
6.4 关系化原则的理论描写
6.5 关系化程度
6.6 关系化手段
6.6.1 拆分
6.6.2 换序
6.6.3 前置
6.6.4 后置
6.6.5 合并
6.7 关系化的语义指向
6.8 结语
7 良序性原则
7.1 引言
7.2 实例观察
7.3 良序性原则的理论描写
7.4 良序性与增加
7.5 良序性与省略
7.6 良序性与直译/意译
7.6.1 意译
7.6.2 直译
7.7 良序性的语义指向
7.8 结语
8 同感性原则
8.1 引言
8.2 实例观察
8.3 同感性原则的理论描写
8.3.1 感受意
8.3.2 随附性
8.4 同感性与神似
8.5 结语
9 结论
9.1 本研究的发现
9.2 本研究的发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9.3 本研究的局限和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替代话语的析解——“外延内涵传承说”认知—心智再阐释[J]. 徐盛桓. 外语教学. 2012(01)
[2]翻译发生的意向性解释[J]. 屠国元,李文竞. 外语教学. 2012(01)
[3]自然主义命题下意向性问题的理论要旨——基于当代心灵哲学的分析[J]. 王姝彦.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1(01)
[4]再论感觉句子的意义三分说[J]. 梁瑞清.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06)
[5]感受质与感受意[J]. 徐盛桓,陈香兰. 现代外语. 2010(04)
[6]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J]. 徐盛桓. 外国语文. 2010(05)
[7]“可表达”与“可交流”——解读“感受质”问题的一种可能路径[J]. 王姝彦. 哲学研究. 2010(10)
[8]“A是B”的启示——再谈外延内涵传承说[J]. 徐盛桓. 中国外语. 2010(05)
[9]古希腊哲学:“实体”与“关系”的提出[J]. 高剑平.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0(04)
[10]“随附性”概念辨析[J]. 陈晓平. 哲学研究. 2010(04)
本文编号:3422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422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