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泛艺术化的艺术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8 11:59
  随着现代技术应用到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泛艺术化现象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艺术发展的一种明显趋势。泛艺术化更加注重于给观众带来直观得视觉冲击,更关注艺术受众对于艺术的反馈与交流,艺术家不再是艺术创作的唯一主体,普通民众也在广泛地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逐渐打破了传统艺术创作规律对艺术的限制,表现方式上充满随意性。在这种现象带来的冲击之下,艺术与更多的商品等客体实现了高度融合,一切艺术元素都可以成为一种美的标志,艺术也不只局限于传统美学的规则。通过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以及大众思想在现代艺术的技术、消费以及生活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多,复制艺术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艺术韵味以及精神价值在艺术中所占的比例相较于过去逐渐降低。在泛艺术化环境中,艺术更加贴近生活,两者之间的界限不再那么明显,审美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大众审美需求成为艺术家创作的源动力,也是推动艺术形式多元化的主要力量,是艺术繁荣历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在此情况下,看清楚泛艺术化给艺术、美学带来的深度影响,从艺术理论层面对此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成为本文选取的课题。本文有五个章节,论文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概述了泛艺术化作为研究对象的研...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泛艺术化的艺术理论研究


-1瓦西里·康定斯基(ВасилийКандинский)《黄红蓝》(图片来源:自摄于巴黎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

马塞尔,网络图,来源,图片


育方式进行革命的包豪斯更是从源头上促成了艺术的泛化。2.1.1 艺术边界的模糊关于什么是艺术与非艺术人类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讨论,就像一个人是美与不美一样,存在各种不同的看法,相关的评价标准与具体的指标纷繁复杂。然而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每一阶段都有新的发现,因为艺术在不同的实践中表现出了不同的魅力,总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如今人类继续致力于对艺术边界的讨论,是基于当前新的环境中来探讨艺术的本质,就表层现象来说,是研究者们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某种艺术形态树立于艺术体系之中。通过分析漫长的艺术发展史中我们不难看出,真正的艺术追求的是人与万物一体的自由境界,艺术创作正是试图接近这一境界的实践过程。这一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对艺术成果产生着极大影响的课题,即从哲学的思维层面及美学的研究领域去反思艺术的性质和本源的问题,而所有伟大的艺术变革都是建立在这样的反思基础上的。

当代艺术,博览会,椅子,日常生活


乐作品来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在阿伦﹒卡普罗提出的偶发艺术理论以及实践中,强调了产生某一事件的行为因素,将这些因素抽取集中起来,说明艺术作品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推倒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隔离,上述两人的实践在最早在杜尚的现成品挪用观念中就有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文化标出理论的几点修正与扩展——与赵毅衡教授商榷[J]. 吴未意.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5(06)
[2]论文化标出性翻转的成因与机制——对赵毅衡一个观点的扩展[J]. 胡易容.  江苏社会科学. 2011(05)
[3]对艺术终结论与生活美学的深层反思[J]. 江渝,张瑞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4]都是“审美”惹的祸:说“泛艺术化”[J]. 赵毅衡.  文艺争鸣. 2011(13)
[5]“审美”不是“艺术化”——关于“审美”的沉沦与救赎[J]. 刘旭光.  文艺争鸣. 2011(13)
[6]浅谈“泛艺术化”的趋势[J]. 潘辉.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0(12)
[7]茶馆、劝业会和公园——中国近现代生活美学之一[J]. 王确.  文艺争鸣. 2010(13)
[8]日常生活“泛艺术化”实践的符号学反思[J]. 伏飞雄.  当代文坛. 2010(03)
[9]回归感性意义——日常生活美学论纲之一[J]. 王德胜.  文艺争鸣. 2010(05)
[10]“生活美学”的兴起与康德美学的黄昏[J]. 刘悦笛.  文艺争鸣. 2010(05)

博士论文
[1]艺术与大众[D]. 刘军平.中央美术学院 2013

硕士论文
[1]数字化时代下艺术审美泛化趋向研究[D]. 赵玲莉.西南大学 2011
[2]当代审美泛化的现状、解构及其走向研究[D]. 郭丹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
[3]走向多元主义的艺术视野[D]. 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 2003



本文编号:34427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4427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e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