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社会神性观念及其文艺理论意义
发布时间:2021-11-03 12:50
“神圣”意指神秘而又令人敬畏的力量之性质,人们相信它处于某些经验对象之中。世俗就是神圣性质的匮乏,所有非神圣的现象都是世俗的。神圣总是与世俗相对而言,神圣作为世俗的对立面而存在。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简单社会的神性观念。神性观念有别于宗教信仰,其所指范围也远远超出了神话思维。它具有足够的包容性,足以容纳所有围绕超验的精神存在所形成的意识和所进行的思考。笔者主要参考近现代人类学家所提供的经验材料,借鉴众多西方学者的观点学说,描述简单社会神性观念的多样形态:神力、灵魂、鬼魂、精灵和神等等,归纳概括其基本特征,即超验性、具象性、混融性。当然,笔者在此并非要做纯粹的人类学、宗教学研究,而是以文艺学为立足点,进一步考察简单社会神性观念对于文艺理论研究的启发意义。事实上,今天文艺学的许多重要命题,包括文学艺术的产生,文艺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拟人、变形、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及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等等,都可以在神性观念中寻找到一个逻辑方面的起点,或者说是上溯到一种深刻的神性渊源。然而,在审美上给予肯定和赞赏,并不等于在伦理上毫无保留地认同。以我们今天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简单社会的神性观念是非伦理性的,也就是说,是非...
【文章来源】:南开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2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几个重要概念及相关问题
一、 简单社会
二、 神性观念
三、 文学人类学
第一章 神圣与世俗:简单社会神性观念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区分与对立
第二节 神性观念的多样形态
一、 “神力”或“马那”的观念
二、 灵魂、鬼魂与精灵的观念
三、 神的观念
第三节 神性观念的主要特征
一、 先验性
二、 具象性
三、 混融性
第二章 神性与诗意:简单社会神性观念的文艺理论意义
第一节 神性观念的诗意内涵
第二节 神性观念与文艺的起源
第三节 神性观念与文艺创作的灵感
第四节 神性观念与艺术手法
一、 移情和拟人
二、 变形和变态
三、 象征和隐喻
第五节 神性观念与文艺的功用
第三章 祛魅与复魅:简单社会神性观念的伦理评价
第一节 简单社会神性观念的伦理考察
第二节 神性观念的非伦理性特征
一、 非反思性
二、 非个体性
三、 非普适性
第三节 神圣复魅的领域及限度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理论与实践”青年学者论坛综述[J]. 石文颖. 文学与文化. 2011(02)
[2]文化的“软”和“硬”[J]. 石文颖. 天涯. 2010(06)
[3]文学人类学的中国化过程与四重证据法——学术史的回顾及展望[J]. 叶舒宪. 社会科学战线. 2010(06)
[4]“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几个论域[J]. 刘俐俐. 文艺理论研究. 2010(01)
[5]朱光潜对立普斯“移情说”的接受与理解[J]. 牟春. 文艺理论研究. 2010(01)
[6]新时期文学人类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与理论推进[J]. 李菲. 文艺理论研究. 2009(03)
[7]文学人类学与比较文学[J]. 叶舒宪. 百色学院学报. 2008(06)
[8]文学治疗的民族志——文学功能的现代遮蔽与后现代苏醒[J]. 叶舒宪. 百色学院学报. 2008(05)
[9]关于文学“如何”的文学理论[J]. 刘俐俐. 文学评论. 2008(04)
[10]叙事治疗论纲[J]. 叶舒宪.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07)
博士论文
[1]意义与超越——西方象征理论研究[D]. 何林军.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文学变形的动态视野[D]. 赵雪梅.山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73717
【文章来源】:南开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2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几个重要概念及相关问题
一、 简单社会
二、 神性观念
三、 文学人类学
第一章 神圣与世俗:简单社会神性观念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区分与对立
第二节 神性观念的多样形态
一、 “神力”或“马那”的观念
二、 灵魂、鬼魂与精灵的观念
三、 神的观念
第三节 神性观念的主要特征
一、 先验性
二、 具象性
三、 混融性
第二章 神性与诗意:简单社会神性观念的文艺理论意义
第一节 神性观念的诗意内涵
第二节 神性观念与文艺的起源
第三节 神性观念与文艺创作的灵感
第四节 神性观念与艺术手法
一、 移情和拟人
二、 变形和变态
三、 象征和隐喻
第五节 神性观念与文艺的功用
第三章 祛魅与复魅:简单社会神性观念的伦理评价
第一节 简单社会神性观念的伦理考察
第二节 神性观念的非伦理性特征
一、 非反思性
二、 非个体性
三、 非普适性
第三节 神圣复魅的领域及限度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理论与实践”青年学者论坛综述[J]. 石文颖. 文学与文化. 2011(02)
[2]文化的“软”和“硬”[J]. 石文颖. 天涯. 2010(06)
[3]文学人类学的中国化过程与四重证据法——学术史的回顾及展望[J]. 叶舒宪. 社会科学战线. 2010(06)
[4]“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几个论域[J]. 刘俐俐. 文艺理论研究. 2010(01)
[5]朱光潜对立普斯“移情说”的接受与理解[J]. 牟春. 文艺理论研究. 2010(01)
[6]新时期文学人类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与理论推进[J]. 李菲. 文艺理论研究. 2009(03)
[7]文学人类学与比较文学[J]. 叶舒宪. 百色学院学报. 2008(06)
[8]文学治疗的民族志——文学功能的现代遮蔽与后现代苏醒[J]. 叶舒宪. 百色学院学报. 2008(05)
[9]关于文学“如何”的文学理论[J]. 刘俐俐. 文学评论. 2008(04)
[10]叙事治疗论纲[J]. 叶舒宪.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07)
博士论文
[1]意义与超越——西方象征理论研究[D]. 何林军.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文学变形的动态视野[D]. 赵雪梅.山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73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473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