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加特的“新大众艺术”理论
发布时间:2021-11-12 20:20
对于“新大众艺术”,霍加特不仅分析了其个人化、简化、碎片化的表现形式,探究了其中蕴含的民主平等主义、进步主义等价值理念,而且指出新大众艺术可以借助大众媒介与公众效应进行传播,但他也意识到新大众艺术与受众的交流多是单向传输,很难成为有价值的双向互动。在此基础上,霍加特探究了新大众艺术的营销手段与叙事方式,并以文字创作为例指出了二者的暗合;辨析了这个王国中的几种“偶像与受众”的群体关系,如制作人与受众等。霍加特看到,新大众艺术的发展与繁荣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就艺术与文化而言,新大众艺术不仅影响了艺术品味、艺术创造力、艺术功能、文化发展趋势,还在一定程度上重写了艺术和文化;就民众而言,新大众艺术降低了民众的整体品味,过度强化了民众的民主意识而造成了平等主义的泛滥,为民众带来了更多“成功契机”;就社会而言,新大众艺术助长了无限制的自由与享乐的风气,制造了无阶级的假象并掩盖了社会矛盾,催生了逐利的制作人与培训机构。整体地看,霍加特为文化研究做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新大众艺术理论通过言说多种艺术类型、凸显工人阶级的文化诉求、反思通识教育而拓展和丰富了既有的通俗文化理论,也是因为他确...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霍加特视域中的新大众艺术
1.1 辨析“新大众艺术”
1.1.1 何谓“大众”、“艺术”与“大众艺术”
1.1.2 解读“新大众艺术”之“新”
1.1.3 “新大众艺术”:时代性、矛盾性与前瞻性
1.2 新大众艺术的营销手段与叙事方式
1.2.1 新大众艺术的营销手段
1.2.2 新大众艺术的叙事方式
1.2.3 叙事方式:抑或一种隐性的营销手段
1.3 偶像与受众:新大众艺术王国的一种群体关系
1.3.1 “小男人”与着迷的女性
1.3.2 “行为怪癖的英雄”与普通民众
1.3.3 制作人与受众
第二章 新大众艺术的多维影响
2.1 艺术文化之维
2.1.1 新大众艺术对艺术的影响
2.1.2 新大众艺术对文化的影响
2.1.3 新大众艺术对艺术和文化的重写
2.2 民众之维
2.2.1 艺术品味多样化与整体品味庸俗化
2.2.2 民主意识的强化与平等主义的泛滥
2.2.3 制造了更多“成功契机”
2.3 社会之维
2.3.1 无限制的自由与享乐主义
2.3.2 无阶级的假象与严峻社会矛盾
2.3.3 逐利的制作人与培训机构
第三章 霍加特的理论贡献与不足
3.1 新大众艺术理论:通俗文化理论的一种新路径
3.1.1 言说了更多艺术类型
3.1.2 凸显工人阶级文化诉求与症候
3.1.3 反思通识教育与提倡教育改革
3.2 霍加特与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
3.2.1 确立学派研究的范围、对象和目的
3.2.2 选择、支持和理解霍尔
3.2.3 启发了学派其后的研究路径
3.3 霍加特理论的不足
3.3.1 文本缺乏体系性
3.3.2 两种评价体系与其含混效果
3.3.3 选择性忽视某些对象之间的关联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化的用途》:文化研究史上的开山之作[J]. 乔瑞金,薛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05)
[2]如何理解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以霍加特《识字的用途》为例[J]. 阎嘉. 文艺理论研究. 2015(02)
[3]霍加特与“文化转向”[J]. 邹赞. 外国文学. 2015(01)
[4]经验与历史——论霍加特的《识字的用途》[J]. 程祥钰. 文艺理论研究. 2012(04)
[5]理查·霍加特的文化研究理路[J]. 张咏华,沈度.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01)
[6]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J]. 李庆本. 东岳论丛. 2010(01)
[7]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研究的起点:理查德·霍加特与“电唱机男孩”[J]. 周丹. 国际新闻界. 2009(12)
[8]文化研究四十年——理查·霍加特访谈录[J]. 马克·吉普森,约翰·哈特雷,胡谱中. 现代传播. 2002(05)
[9]电视:技术与文化形式(三)——电视的形式[J]. R.威廉斯,陈越. 世界电影. 2000(05)
[10]我为什么珍重文学[J]. 霍加特,叶世将. 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1964(01)
硕士论文
[1]理查·霍加特与《识字的用途》[D]. 竺莉莉.复旦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491594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霍加特视域中的新大众艺术
1.1 辨析“新大众艺术”
1.1.1 何谓“大众”、“艺术”与“大众艺术”
1.1.2 解读“新大众艺术”之“新”
1.1.3 “新大众艺术”:时代性、矛盾性与前瞻性
1.2 新大众艺术的营销手段与叙事方式
1.2.1 新大众艺术的营销手段
1.2.2 新大众艺术的叙事方式
1.2.3 叙事方式:抑或一种隐性的营销手段
1.3 偶像与受众:新大众艺术王国的一种群体关系
1.3.1 “小男人”与着迷的女性
1.3.2 “行为怪癖的英雄”与普通民众
1.3.3 制作人与受众
第二章 新大众艺术的多维影响
2.1 艺术文化之维
2.1.1 新大众艺术对艺术的影响
2.1.2 新大众艺术对文化的影响
2.1.3 新大众艺术对艺术和文化的重写
2.2 民众之维
2.2.1 艺术品味多样化与整体品味庸俗化
2.2.2 民主意识的强化与平等主义的泛滥
2.2.3 制造了更多“成功契机”
2.3 社会之维
2.3.1 无限制的自由与享乐主义
2.3.2 无阶级的假象与严峻社会矛盾
2.3.3 逐利的制作人与培训机构
第三章 霍加特的理论贡献与不足
3.1 新大众艺术理论:通俗文化理论的一种新路径
3.1.1 言说了更多艺术类型
3.1.2 凸显工人阶级文化诉求与症候
3.1.3 反思通识教育与提倡教育改革
3.2 霍加特与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
3.2.1 确立学派研究的范围、对象和目的
3.2.2 选择、支持和理解霍尔
3.2.3 启发了学派其后的研究路径
3.3 霍加特理论的不足
3.3.1 文本缺乏体系性
3.3.2 两种评价体系与其含混效果
3.3.3 选择性忽视某些对象之间的关联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化的用途》:文化研究史上的开山之作[J]. 乔瑞金,薛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05)
[2]如何理解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以霍加特《识字的用途》为例[J]. 阎嘉. 文艺理论研究. 2015(02)
[3]霍加特与“文化转向”[J]. 邹赞. 外国文学. 2015(01)
[4]经验与历史——论霍加特的《识字的用途》[J]. 程祥钰. 文艺理论研究. 2012(04)
[5]理查·霍加特的文化研究理路[J]. 张咏华,沈度.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01)
[6]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J]. 李庆本. 东岳论丛. 2010(01)
[7]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研究的起点:理查德·霍加特与“电唱机男孩”[J]. 周丹. 国际新闻界. 2009(12)
[8]文化研究四十年——理查·霍加特访谈录[J]. 马克·吉普森,约翰·哈特雷,胡谱中. 现代传播. 2002(05)
[9]电视:技术与文化形式(三)——电视的形式[J]. R.威廉斯,陈越. 世界电影. 2000(05)
[10]我为什么珍重文学[J]. 霍加特,叶世将. 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1964(01)
硕士论文
[1]理查·霍加特与《识字的用途》[D]. 竺莉莉.复旦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4915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491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