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书写理论:作者与读者
发布时间:2021-12-19 01:01
后世书写理论由英国理论家安德鲁·本尼特提出,是一种作者死后获得重生的写作。后世书写理论的实质是一种作者与读者的交互理论,作者与读者是后世书写理论中两个最重要的核心。后世书写理论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作者以追求世俗的来生为目的进行面向未来的创作;其二是后世读者对作者遗留下来的文本进行后世的书写。具体来说,作者首先通过为后世而写作的意念后创造出面向未来的文学作品,从而打开和未来连接的通道。后世的读者在另一端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接纳作者的灵魂进入后世,从而把现世与后世通过文本而连接起来。通过作者意识与读者意识这两极的共同运作,后世书写理论得以形成。从主观层面出发,作者面向后世的书写主要基于三个方面:对文学创作“反记忆”功能的信赖、自身无意识对不朽的追求以及对后世声望的渴望;从客观层面出发,不同时间维度中作者的自我具有统一性、文本语言的转存与改写以及作者在文本中设置的召唤结构,保证了作者所创作的文学文本得以在后世传播。作者生产出文学作品后,其读者可以分为现世读者与后世读者。现世读者因受其时代局限通常具有不公正的特点,其对作者的文学作品被认为具有某种偏见。后世读者被作者视为是理想中隐含读者的延展,然...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面向后世的作者
第一节 后世:作者的选择
一、作为“反记忆”的文学创作
二、无意识对不朽的追求
三、后世声望的补偿
第二节 基于未来书写的可能性
一、自我的统一性
二、语言的转存与改写
三、面向未来的召唤结构
第二章 后世书写文本的接受者
第一节 现世读者
一、现世读者对文学文本的两种态度
二、现世读者的构成群体
三、不公正的现世读者
第二节 后世读者
一、后世读者:隐含读者的延展
二、“无知”的后世读者
三、历史建构下的后世读者
第三章 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
第一节 未定点
一、什么是未定点
二、未定点的两个基本结构——空白和否定
第二节 读者对未定点的处理方式
一、对未定点的填充
二、对未定点的遗留
第四章 读者与作者的交互关系
第一节 读者对作者的解构
一、影响的焦虑:对话语系统优先权的争夺
二、被解构的作者
第二节 作者与读者的共生关系
一、作者灵魂的后世复活
二、读者对剩余快感的需求
第三节 交互作用下文学文本的经典化与去经典化
一、经典的建构:作者与读者的共同作用
二、经典的解构:后世读者的杰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被贬抑的读者——连载《尤利西斯》的《小评论》的接受困境[J]. 李巧慧.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03)
[2]社会学视域下的生命有限性及同命性——齐格蒙特·鲍曼谈死亡、濒死和不朽[J]. 迈克尔·赫维德·雅各布森,王静. 学术交流. 2017(06)
[3]当代欧陆与英美文论界视野中的尤里·洛特曼——尤里·洛特曼的文学文本理论之跨文化旅行[J]. 周启超.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4]文学经典的建构与论争[J]. 郭大勇. 求索. 2011(05)
[5]作者、主体的能动性与剩余快感[J]. 周小仪. 外国文学. 2009(04)
[6]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J]. 童庆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7]现象学悬搁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方法论效应[J]. 张永清.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04)
[8]从作品到文本[J]. 罗兰·巴特,杨扬. 文艺理论研究. 1988(05)
博士论文
[1]济慈追寻经典化之路与浪漫主义后世书写传统[D]. 张鑫.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作者的死亡与回归[D]. 贺立婷.辽宁大学 2013
[2]伊瑟尔本文的意义空白与未定性理论研究[D]. 胡静.山东大学 2008
[3]文化经典的建构与接受[D]. 李光彩.河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43483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面向后世的作者
第一节 后世:作者的选择
一、作为“反记忆”的文学创作
二、无意识对不朽的追求
三、后世声望的补偿
第二节 基于未来书写的可能性
一、自我的统一性
二、语言的转存与改写
三、面向未来的召唤结构
第二章 后世书写文本的接受者
第一节 现世读者
一、现世读者对文学文本的两种态度
二、现世读者的构成群体
三、不公正的现世读者
第二节 后世读者
一、后世读者:隐含读者的延展
二、“无知”的后世读者
三、历史建构下的后世读者
第三章 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
第一节 未定点
一、什么是未定点
二、未定点的两个基本结构——空白和否定
第二节 读者对未定点的处理方式
一、对未定点的填充
二、对未定点的遗留
第四章 读者与作者的交互关系
第一节 读者对作者的解构
一、影响的焦虑:对话语系统优先权的争夺
二、被解构的作者
第二节 作者与读者的共生关系
一、作者灵魂的后世复活
二、读者对剩余快感的需求
第三节 交互作用下文学文本的经典化与去经典化
一、经典的建构:作者与读者的共同作用
二、经典的解构:后世读者的杰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被贬抑的读者——连载《尤利西斯》的《小评论》的接受困境[J]. 李巧慧.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03)
[2]社会学视域下的生命有限性及同命性——齐格蒙特·鲍曼谈死亡、濒死和不朽[J]. 迈克尔·赫维德·雅各布森,王静. 学术交流. 2017(06)
[3]当代欧陆与英美文论界视野中的尤里·洛特曼——尤里·洛特曼的文学文本理论之跨文化旅行[J]. 周启超.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4]文学经典的建构与论争[J]. 郭大勇. 求索. 2011(05)
[5]作者、主体的能动性与剩余快感[J]. 周小仪. 外国文学. 2009(04)
[6]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J]. 童庆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7]现象学悬搁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方法论效应[J]. 张永清.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04)
[8]从作品到文本[J]. 罗兰·巴特,杨扬. 文艺理论研究. 1988(05)
博士论文
[1]济慈追寻经典化之路与浪漫主义后世书写传统[D]. 张鑫.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作者的死亡与回归[D]. 贺立婷.辽宁大学 2013
[2]伊瑟尔本文的意义空白与未定性理论研究[D]. 胡静.山东大学 2008
[3]文化经典的建构与接受[D]. 李光彩.河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434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543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