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情动”与“新主体”:德勒兹与福柯——一种朝向未来的方法论

发布时间:2022-01-04 13:38
  基于德勒兹对"情动"概念的定义,结合斯宾诺莎对"情感"的理解,通过对"情动"概念的非表象、力的强度和伦理指向三个向度的描述,和对德勒兹启用"情动"概念的历史情境的勾勒,可将"情动"概念建构为指向未来的方法论。参照德勒兹对福柯的论述,"情动"概念与福柯的新的"主体适应运动"即"新主体"的产生一样,既描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特定历史氛围,又关涉当下与未来。实际上,"情动"概念可具体化为德勒兹思想运作的支点性概念,通过福柯对塞万提斯和萨德等作家的讨论,可将"情动"的概念与福柯的"知识型"和对文学艺术的阐释联系起来,进而通过"知识型"的转化引出当代社会媒介的显形和后人类的问题,指明"情动"方法论的现实与未来内涵和思虑。 

【文章来源】:东南学术.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情动:非表象、力的强度与伦理
    (一)“非表象”与流动性
    (二)力的强度与人的“主体性”
    (三)作为行动的伦理
二、德勒兹论福柯:“新主体”
三、知识型的转化或媒介的显影:从人类到后人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情动”理论的谱系[J]. 刘芊玥.  文艺理论研究. 2018(06)
[2]作者弗洛伊德——福柯论弗洛伊德[J]. 张锦.  国外文学. 2017(04)
[3]何谓“情动”?[J]. 汪民安.  外国文学. 2017(02)
[4]“情感转向”的理论资源[J]. 陆扬.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5]当代文化研究中的情感转向[J]. 刘文.  广西社会科学. 2016(09)
[6]卡罗威的“盖茨比”[J]. 程巍.  世界文学. 2015(01)
[7]《反俄狄浦斯》序言[J]. 米歇尔·福柯,麦永雄.  国外理论动态. 2003(07)



本文编号:35684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5684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7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