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布朗肖死亡美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6 08:47
20世纪法国的萨特、巴尔特等人的光芒遮住了许多另类的思想,布朗肖则更是作为一个自我隐退的思想者存在,就像通常他著作上简短的自我介绍“莫里斯·布朗肖,小说家和批评家,生于1907年。”布朗肖认为,西方哲学史上一切有关死亡的哲学话语其实都是对死亡的篡改,将死亡简化成与主体相关的那一面,而真正的死亡却从未被思考过。从黑格尔哲学开始论述,死亡是辩证否定的动力,是自我意识产生的原因,是精神生命的开端,布朗肖肯定了黑格尔的死亡观在世界历史中的合理之处。但是他认为,这还只是死亡的其中一面,也就是“可能的死亡”,也就是作为主体的权力和能力的死亡。但是还有另一种死亡,也就是主体在其中失去其权能的死亡,布朗肖称之为“不可能的死亡”。这种“不可能”的死亡,布朗肖称之为“死”,这并不是指作为临界的死亡,而是一种主体之“我”面临着自我的丧失,自我失去了其自明性与同一性,而成为非我、无人、某人、或者谁?——这就是主体之死的境遇。对布朗肖而言,主体之死比死亡更强大,主体之死打开了闭锁的“自我之狱”,指向“外边”这个更加深阔的空间。从自杀这在现代哲学的语境之内,死亡更是被纳入了主体性的权利范围之内,尤其是作为死亡的一...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布朗肖生平及作品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一、对终极、永恒与无限的追寻
(一)概念考辨
1.“死亡”与“死亡美学”
2.“自杀”与“自杀美学”
(二)死亡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1.科耶夫视角:黑格尔的死亡哲学
2.承接黑格尔死亡哲学中的可能性
3.死的不可能性——外部的激情
二、无可逃匿的人生宿命
(一)极端的死亡选择——自杀
(二)自杀中隐含的双重死亡
(三)自杀——不可能胜利的博弈
三、想象的空间美学——死亡美学思想在其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一)哲学意义上的死亡
(二)写作的主体外部
1.“灵感是漫长的不眠之夜”
2.作品是通往灵感之路
(三)作品与其自身的距离
1.作品自身的自足
2.作者的孤独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布朗肖和巴特论作者之死[J]. 邓刚. 当代作家评论. 2016(04)
[2]越向外界[J]. 张中. 江汉论坛. 2016(06)
[3]空间批评的谱系[J]. 陆扬. 文艺争鸣. 2016(05)
[4]作为研究的写作 对布朗肖“思想和对断裂的要求”的评注[J]. 姚云帆. 新美术. 2015(02)
[5]关于“幽灵批评”的批评[J]. 曾艳兵. 文艺理论研究. 2015(01)
[6]文学的沉默——论布朗肖的文学思想[J]. 耿幼壮. 外国文学研究. 2014(05)
[7]忠诚于知识友谊的福柯想象——布朗肖《我所想象的米歇尔·福柯》解读[J]. 张亮.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8]1950年前后布朗肖对贝克特语言观的影响——兼《无名者》叙事分析[J]. 胡怡君. 外国文学. 2014(02)
[9]友谊和语言中的沉默——福柯对布朗肖的解读[J]. 汪民安. 求是学刊. 2014(02)
[10]走出“自我之狱”——布朗肖论死亡、文学以及他者[J]. 朱玲玲. 文艺理论研究. 2013(04)
博士论文
[1]从那喀索斯到俄耳甫斯[D]. 刘红莉.浙江大学 2013
[2]“自我之狱”与“外边”[D]. 朱玲玲.复旦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主体的流亡—布朗肖小说《黑暗托马》中的主体与他者关系问题[D]. 何吉光.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
[2]莫里斯·布朗肖《未来之书》中récit一词汉译探讨[D]. 赵苓岑.南京大学 2015
[3]空间诗学的理论与实践[D]. 黄文娟.兰州大学 2013
[4]论布朗肖《文学空间》中的写作思想[D]. 王丽芳.西南大学 2011
[5]“在场”审美经验下的场所营造方式初探[D]. 张露.中国美术学院 2009
本文编号:3644330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布朗肖生平及作品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一、对终极、永恒与无限的追寻
(一)概念考辨
1.“死亡”与“死亡美学”
2.“自杀”与“自杀美学”
(二)死亡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1.科耶夫视角:黑格尔的死亡哲学
2.承接黑格尔死亡哲学中的可能性
3.死的不可能性——外部的激情
二、无可逃匿的人生宿命
(一)极端的死亡选择——自杀
(二)自杀中隐含的双重死亡
(三)自杀——不可能胜利的博弈
三、想象的空间美学——死亡美学思想在其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一)哲学意义上的死亡
(二)写作的主体外部
1.“灵感是漫长的不眠之夜”
2.作品是通往灵感之路
(三)作品与其自身的距离
1.作品自身的自足
2.作者的孤独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布朗肖和巴特论作者之死[J]. 邓刚. 当代作家评论. 2016(04)
[2]越向外界[J]. 张中. 江汉论坛. 2016(06)
[3]空间批评的谱系[J]. 陆扬. 文艺争鸣. 2016(05)
[4]作为研究的写作 对布朗肖“思想和对断裂的要求”的评注[J]. 姚云帆. 新美术. 2015(02)
[5]关于“幽灵批评”的批评[J]. 曾艳兵. 文艺理论研究. 2015(01)
[6]文学的沉默——论布朗肖的文学思想[J]. 耿幼壮. 外国文学研究. 2014(05)
[7]忠诚于知识友谊的福柯想象——布朗肖《我所想象的米歇尔·福柯》解读[J]. 张亮.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8]1950年前后布朗肖对贝克特语言观的影响——兼《无名者》叙事分析[J]. 胡怡君. 外国文学. 2014(02)
[9]友谊和语言中的沉默——福柯对布朗肖的解读[J]. 汪民安. 求是学刊. 2014(02)
[10]走出“自我之狱”——布朗肖论死亡、文学以及他者[J]. 朱玲玲. 文艺理论研究. 2013(04)
博士论文
[1]从那喀索斯到俄耳甫斯[D]. 刘红莉.浙江大学 2013
[2]“自我之狱”与“外边”[D]. 朱玲玲.复旦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主体的流亡—布朗肖小说《黑暗托马》中的主体与他者关系问题[D]. 何吉光.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
[2]莫里斯·布朗肖《未来之书》中récit一词汉译探讨[D]. 赵苓岑.南京大学 2015
[3]空间诗学的理论与实践[D]. 黄文娟.兰州大学 2013
[4]论布朗肖《文学空间》中的写作思想[D]. 王丽芳.西南大学 2011
[5]“在场”审美经验下的场所营造方式初探[D]. 张露.中国美术学院 2009
本文编号:36443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644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