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2-04-27 17:42
  全媒体构筑的媒介平台,将受众的生活现场严密地包裹起来,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的信息,将多元的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传输给受众,利用“符号化”了的各种媒介信息构成的“景观”,深刻地影响受众的审美心理。本研究旨在于通过对全媒体对于受众审美心理的影响和作用的全面研究,基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针对全媒体传播对于社会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发掘和利用全媒体传播对于社会的最大价值。研究要点如下:首先,全媒体作为“帮凶”,催化了的受众审美心理中的消费主义情结。全媒体的传播对于受众的审美心理影响,除了其在技术方面的明显优势外,也迎合了消费社会受众的“速食化”、“快餐化”心理。全媒体的出现提供给了大众自由、便捷的信息传播渠道,消解了传统精英主义的审美观。消费主义的盛行,更加将受众的“拜物情结”渲染到了极致,并由此产生了影响广大当下受众审美心理的“他律性欲望主义”。物质的功能化正在媒介的催化下显露出“符号化”的倾向。受众在全媒体的影响下被迫的、“他律性”地执迷于对物品象征意义的占有和享受中,通过鲍德里亚所言的“意义的完备”观念去进行物质欲望的相互攀比。这也是后现代主义美学的重要特征。由此,... 

【文章页数】:14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全媒体时代的受众与媒介关系
    第一节 “延伸的延伸”:全媒体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全媒体时代的大众传播特点
    第三节 全媒体影响下的受众与媒介关系
第二章 消费社会的受众审美
    第一节 从“素食主义”到“速食主义”:当前社会消费文化下的受众审美
    第二节 从审美乌托邦到“物”化的审美特征
        一. 审美乌托邦对“异化”的救赎
        二.“他律性欲望主义”的“拜物”情结与“审美乌托邦”
        三.“电子乌托邦”的理想化建构
    第三节 日常生活的审美泛化与世俗化
        一. 消费社会与后现代审美
        二. 日常生活审美泛化与世俗审美
第三章 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表征
    第一节 全媒体传播效果与“瞬时性”审美
    第二节 “民粹主义的审美实现”:受众媒介元素的“围观”
        一. 草根阶层的审美革命——受众对“选秀”类娱乐节目的热捧
        二.“民粹主义”的狂欢——各种“门事件”的媒介受众审美
    第三节 媒介技术平台下人际交往的审美心理表现
        一.网络聊天人际互动的“共时性”与主体现场的“缺位”
        二.私人话语与公共诉求:受众在 BBS 论坛中的人际互动心理体验
        三.“脱下面具”与“人肉搜索”: SNS 社群网络用户的实名“狂欢”
        四.由“奢侈品”到“毒瘾”:受众在网络游戏的审美心理体验
    第四节 “景观消费审美”——全媒体传播对受众的消费心理影响
        一.“沉默的大多数”——受众对虚拟仿像的默认和沉迷
        二. “被迫的消费”——审美主客体的可转换性
        三.“碎片化”生活场景中的审美景观
第四章 “多向度的狂欢”——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特征
    第一节 “荒诞感”:对媒体权威性的消解和反抗心理
        一. 从“单向度”到“多向度”的媒介审美心理嬗变
        二. “荒诞”对“光晕”的消解:媒介权威的祛魅与反抗心理
        三. 从“只读”文本到“可写”的超文本:受众“重生”的话语解放
    第二节 “压抑”与“纵欲”:受众欲望释放的快感美学
        一. 受众的“压抑”与“纵欲”的快感
        二.“快感美学”的媒介表征
        三 . 非主流的“狂欢”与主流的“沉默”:受众舆论的角色嬗变
    第三节 受众的“震惊”与审美现代性体验
        一. 全媒体语境受众下的“震惊”
        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审美文化变革
        三. 全媒体语境下的审美现代性
    第四节 媒介审美的另类景观:受众的“审丑”心理
        一. “注意力经济”与“审丑”现象
        二. “丑”与“美”的历史渊源和对立统一
        三. 媒介时代的发展与大众“审丑”心理体验
        四. “审丑”的悲剧性升华:“痛感”的体验
第五章 全媒体视野下受众审美心理问题的理论思考
    第一节 全媒体下受众审美心理的现实意义
        一.“功利性”的物质满足与“超功利性”的审美精神需求
        二.“感性”对“理性”的突围:全媒体对“受众本位”的认同实践
        三.“尊重”受众的生活现场:全媒体对审美超越的重新诠释
    第二节 “因势利导”:全媒体下受众审美问题的辩证思考
        一.“低龄化”群体:传统审美观的颠覆与传承
        二.“私人化”的分众传播:“笼络”受众的全新模式
        三.“娱乐化”与“游戏精神”:正能量传播的新途径
    第三节 “话语民主”与社会和谐:全媒体对社会矛盾的消解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后记与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与虚无主义问题的新考察[J]. 唐忠宝.  云南社会科学. 2012(06)
[2]“日日新”:“瞬时性美学”与英美诗歌的现代性诉求[J]. 董洪川.  外国语文. 2012(02)
[3]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教育[J]. 余秀才.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2(02)
[4]网络游戏的文化价值论辩[J]. 聂庆璞.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2(01)
[5]审丑——美学评价的逆向思维[J]. 王伯男.  社会科学. 2012(01)
[6]全媒体时代媒介与人的关系分析:批判的视角[J]. 余霞,程珊.  东南传播. 2011(12)
[7]走出精英主义,坚持批判精神——日常生活审美化十年谈[J]. 陶东风.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1(06)
[8]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J]. 彭兰.  今传媒. 2011(10)
[9]全媒体时代媒介的责任及其实现——基于“审议民主”理论的视角[J]. 周秉毅.  理论界. 2011(05)
[10]从“韵味”到“震惊”——再论本雅明的艺术现代性理论[J]. 陆涛.  北方论丛. 2011(02)

硕士论文
[1]作为大众审美文化的选秀现象[D]. 丁崇琼.河北师范大学 2011
[2]论网络游戏中的审美因素[D]. 胡鸿.江西师范大学 2007
[3]消费文化浪潮下的“李敖现象”[D]. 叶德诚.福建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488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6488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1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