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维廉的“传释学”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4 05:07
本文关键词:叶维廉的“传释学”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叶维廉作为国内外影响巨大的诗人和文学理论家,在“传释学”理论与批评方面颇有建树。他的“传释学”理论独具特色,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叶维廉的“传释学”探讨的是作家传意、读者释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这一系列既合且分、既分且合的整体活动。他的“传释学”思想理论呈现出一种整体性思维特征,即沟通中外、贯穿古今,这也是叶维廉的“传释学”理论的特色及创新之处。通过对叶维廉的“传释学”的多层面的研究,可以发掘叶维廉的“传释学”理论的内涵与特色,探究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并有助于学术界加深对其理论的认识,从而丰富人们对阐释学理论的理解。本文以叶维廉的“传释学”理论及文学批评实践为研究对象。论文在较为系统地梳理学术界对叶维廉诗学、比较文学理论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叶维廉“传释学”思想的形成、体现以及影响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具有一定深度的解读和研究,认为整体性特征是叶维廉“传释学”的突出理论特色。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叶维廉的“传释学”思想与实践,即叶维廉关于传释学本身的论述、看法及实践。叶维廉认为“传释学”是作家通过作品传意、读者通过作品释意的整体性文学接受活动。在整个传释活动中,阐释者需要与时俱进,保持开放的态度与作品进行对话。因为在不同的历史和时间里,传释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生长、变化的。叶维廉能够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探寻“传释学”的基础,并把他的“传释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叶维廉不仅把他的“传释学”思想运用于文学批评实践,他还与当代世界知名华人画家深入对话,对这些画家的作品进行评论,把“传释学”思想运用到更广泛的艺术实践中。第二章则分析叶维廉“传释学”思想的形成。叶维廉“传释学”思想的形成与他的诗歌创作、比较文学研究和“五四”以来中国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这三个方面为他“传释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三章梳理叶维廉“传释学”的核心理论,具体从中西“文化模子”理论和道家美学思想来阐释。叶维廉的“传释学”理论具有开放性,他本人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和汇通的思想研究,独创出中西“文化模子”理论。叶维廉的“传释学”思想中同时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分,特别是道家美学思想。第四章重在探讨叶维廉“传释学”的整体性特征,与西方的阐释学理论作比较,突出叶维廉的传释理论及特色。叶维廉的“传释学”理论突破了西方阐释学传统上单从作品或读者的角度进行解读的做法,他的“传释学”关注文学接受活动的整体性,而且是他在中西文化整体汇通之后得出的理论结晶,表现出一种整体性思维的理论特色。第五章解读叶维廉“传释学”的理论价值,主要从对中国古典文论的发现与重估及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东方本位”这两个方面,来探究叶维廉的“传释学”理论在国内外产生的影响。叶维廉把“传释学”理论运用于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促进了中西文论的交流与互通,推动了学界对中国古典文论当代价值的再认识,他的“传释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叶维廉 传释学 文化模子 道家美学 整体性思维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0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13
- 第一章 叶维廉的“传释学”思想与实践13-21
- 第一节 叶维廉的“传释学”思想14-17
- 第二节 叶维廉的“传释学”批评实践17-21
- 第二章 叶维廉“传释学”思想的形成21-27
- 第一节 叶维廉的诗歌创作与“传释学”21-22
- 第二节 叶维廉的比较文学研究与“传释学”22-24
- 第三节“传释学”与“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化环境24-27
- 第三章 叶维廉“传释学”的核心理论27-33
- 第一节 中西“文化模子”理论27-29
- 第二节“传释学”与道家美学思想29-33
- 第四章 叶维廉“传释学”的整体性特征33-39
- 第一节 叶维廉对西方阐释学的整合33-35
- 第二节 中西汇通的“传释学”35-39
- 第五章 叶维廉“传释学”的理论价值39-45
- 第一节 对中国古典文论的发现与重估39-41
- 第二节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东方本位”41-45
- 结语45-47
- 参考文献47-4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9-51
- 致谢51-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丽;;道家美学影响下的中西比较诗学——关于叶维廉的比较诗学[J];当代文坛;2006年05期
2 周俊锋;;无法调和的“心之郁结”——谈叶维廉诗歌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古典性[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3 许燕转;;叶维廉诗学批评的生发点——从《秘响旁通:文意的派生与交相引发》说起[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尹建民;;传释与汇通:叶维廉“文学模子”理论及其应用[J];潍坊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潘书松;尹传卿;;叶维廉比较诗学研究初探[J];文学教育(上);2013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夏云峰;论道家美学对叶维廉文学研究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王明明;叶维廉道家美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叶维廉的“传释学”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85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448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