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之“静”与“美感”之“动”的辩证体现——《形上本体诗学》之“客观诗本体”诗学原理浅析
发布时间:2017-07-14 15:05
本文关键词:“诗意”之“静”与“美感”之“动”的辩证体现——《形上本体诗学》之“客观诗本体”诗学原理浅析
【摘要】:圣童博士建构的"客观诗本体"和"客观美本体"理论系统从"第一哲学(形上本体哲学)"的"本体(形上本体)"入手,揭示出该"本体"的"自在"性和"自为"性两种属性,并以"自在"性属性为"诗本体","自为"性属性为"美本体"。"自在"的"客观诗本体"在现实态中呈现以"诗意";"自为"的"客观美本体"在现实态中呈现以"美感"。"诗意"是"美感"的"诗意";"美感"是"诗意"的"美感",两者一个因"自在"而"静",一个因"自为"而"动",在这一"动"一"静"的辩证关系中,"形上本体"建构了自身作为"存在者(beings)"个体式的运作之过程。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诗意 诗本体 主观 客观 美感
【分类号】:I052
【正文快照】: 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以哲学本质为标签的“诗学”理论由来已久,但随着人类科学化认知观念的逐步强势,“诗学”理论已经完全由哲学本质退落为应用技术本质的“诗艺”理论。这个事实,可由法国让·贝西埃和加拿大伊·库什纳等人主编的西方《诗学史》[1]直接呈现。波兰符·塔塔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岛子;此在的图像志[J];东方艺术;199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丽芬;艺术生成于存在[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录旺;历史性命运与人的诗意性存在[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怡梵;论作品及其向艺术的通达[D];武汉纺织大学;2014年
3 牛军;艺术的真理性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沈静;艺术是自行置入作品的真理[D];武汉大学;2005年
5 贾治军;审美性场域的缘构生成[D];山东大学;2013年
6 李军学;艺术与真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5415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541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