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植物隐喻及许渊冲译法之认知探索
本文关键词:《诗经》植物隐喻及许渊冲译法之认知探索
【摘要】:隐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除修辞功能以外,还是我们基于自身体验来感知、理解世界的方式(Lakoff Johnson 2003:5)。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与人类息息相关;植物隐喻是我们在生理和文化体验基础上,利用植物感知、理解世界的认知工具。植物隐喻是从植物域到其他概念域的系统的、部分的映射,部分元素突显,部分隐藏,可以概括为公式“X是植物”。英语和汉语中有两大基本隐喻,即“人是植物”和“物是植物”,随之引申出许多概念隐喻和众多的隐喻表达,组成了复杂的植物隐喻系统。人类类似的生理体验和各具特色的文化体验致使中英植物隐喻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而不同的气候和地理特点、生活方式、传统风俗和社会环境、哲学信仰、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使得中英不同之处更多见。中国文学滥觞、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内含丰富的植物隐喻,极大提升了《诗经》的思想性和艺术特色,体现了先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物我互通,生命一体”的认知内涵。《诗经》植物隐喻的认知分析揭示了祖先们的生活实践、风俗、审美观和宗教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植物域到人的面貌、性格、情感、生命周期及诸如空间、时间、关系和祝福等抽象概念的各种映射展现了中国先民们独具特色的认知世界和思维模式。隐喻的可译性在于语言的体验性,但是翻译植物隐喻仍极具挑战。隐喻翻译是认知过程,是复杂的跨文化活动,不仅要求两种语言表层结构对等,还要求两种文化人群深层次的思维方式和概念系统对等转换。本文结合以上分析,深入研究了许渊冲《诗经》译本的植物隐喻翻译,总结了六大翻译策略并分析其利弊,即a)保留植物意象;b)将植物隐喻译为隐喻加解释;c)修正植物意象;d)将植物隐喻转为隐喻的实际意义;e)将植物隐喻译为明喻;f)添加植物隐喻。许渊冲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大大增加了其译本在音、形和意上的美感,同时也体现了他的三美原则和儒学思想,他在《诗经》翻译中坚持异化为主,综合运用多种翻译策略。许译本大部分的植物隐喻翻译保留了中国古诗的精髓,架构连接东西方认知世界的桥梁,为西方读者开启了一扇领略中国璀璨文化的大门。本研究仅为对植物隐喻和许渊冲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所作的认知性初探,研究广度和深度有限。因此,仍有必要深化此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植物隐喻 认知 隐喻翻译 《诗经》 许渊冲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5-7
- 摘要7-12
- Chapter One Introdaction12-20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2-18
- 1.1.1 Metaphor and Its Translation12-13
- 1.1.2 The Book of Poetry and Its Translation13-18
- 1.2 Scope of the Thesis18
-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8-20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20-30
- 2.1 Previous Studies on Plant Metaphors20-24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Cognitive Transl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s24-30
- Chapter Three Cognitive Analysis of Plant Metaphors30-59
- 3.1 Cognitive Insights into Plant Metaphors30-50
- 3.1.1 Philosophical Basis: Experientialism30-32
- 3.1.2 Working Mechanism32-34
- 3.1.3 Similarities between Source Domain and Target Domain34-36
- 3.1.4 Mapping Models36-38
- 3.1.5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Plant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38-48
- 3.1.5.1 Mapping from Plant Domain to Human Being Domain40-45
- 3.1.5.2 Mapping from Plant Domain to Thing Domain45-48
- 3.1.6 Summary48-50
- 3.2 Plant Metaphors in The Book of Poetry50-59
- 3.2.1 Daily Practice50-51
- 3.2.2 Customs51-53
- 3.2.3 Aesthetic Values53-55
- 3.2.4 Religious Life55-57
- 3.2.5 Summary57-59
- Chapter Four Cognitive Analysis of Xu's Translation of Plant Metaphors in The Book ofPoetry59-83
- 4.1 Cognitiv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s59-66
- 4.1.1 Translatability of Metaphors59-61
- 4.1.2 Cognitiv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Metaphors61-63
- 4.1.3 Translation Strategies63-66
- 4.2 Xu's Cognitive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on of Plant Metaphors in The Book of Poetry66-82
- 4.2.1 Reproducing Identical Plant Image67-70
- 4.2.2 Translating Plant Metaphor by Metaphor plus Explanations70-72
- 4.2.3 Modifying Plant Image72-78
- 4.2.4 Converting Plant Metaphor to Sense78-80
- 4.2.5 Translating Plant Metaphor by Simile80-81
- 4.2.6 Adding Plant Metaphor81-82
- 4.3 Summary82-83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83-87
- 5.1 Major Findings83-86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86-87
- References87-9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超君;;植物隐喻在宋词及其英译文中的表现[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2 邓宇;;概念隐喻翻译的文化适应性探要[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孙秀华;廖群;;馨香的庄重与浪漫:《诗经》芳香植物解读[J];理论学刊;2011年04期
4 蔡华;;翻译不能承受“复译之轻”[J];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5 肖家燕;李恒威;;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J];中国外语;2010年05期
6 张万民;;欧美诗经论著提要[J];诗经研究丛刊;2010年00期
7 王政;;《诗经》与“植物祭”[J];兰州学刊;2010年05期
8 吴结评;;从赋、比、兴观《诗经》之英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9 刘冰泉;张磊;;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J];中国翻译;2009年04期
10 胡慧玲;;植物隐喻英汉互译处理技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袁靖;庞德《诗经》译本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陈映戎;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理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乔景辉;异化翻译理论视角下理雅各《诗经》英译本中植物意象翻译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张艳莉;《诗经》中植物隐喻的认知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3 田晓莉;《红楼梦》植物隐喻认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璞;英汉植物隐喻对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5 胡青;《诗经》植物起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417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541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