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越后妻有公共艺术对当代乡村公共艺术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日本越后妻有公共艺术对当代乡村公共艺术的启示
【摘要】:公共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在阐释一系列的地域问题和社会问题,或者说是起到解决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甚至是文化问题的方式。公共艺术一直以来是它与城市对话、它与人们对话、然后使城市和人对话。它也对某些城市空间进行了重构,使得空间更有活力、更加有魅力、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的人去与之互动交流。它让更多的人去关注艺术、享受艺术、从而提高人民大众的精神涵养、人文素质、艺术品位。随着中国国民素质和文化品位的提高,以及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正逐步开展起来。20世纪以后,陆续有国内外艺术家将公共艺术带入乡村空间的案例,日本的越后妻有乡村正是如此。与此,无论从文化脉络背景还是乡村的发展背景去看,日本乡村与中国乡村有诸多的共通之处,中国乡村的发展阶段也正需要它的启示。本文将在理解乡村空间的基础上研究日本越后妻有乡村公共艺术案例的典型性与特殊性并通过案例实践研究探讨中国式乡村空间公共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空间 公共艺术 记忆 参与性 公共美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0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第一章 绪论7-11
- 1、研究背景7-9
- 1.1 美丽乡村发展背景7-8
- 1.2 公共艺术的发展背景8-9
- 1.3 公共艺术在乡村空间的发展研究现状9
- 2、研究的意义与价值9-11
- 第二章 越后妻有乡村公共艺术案例分析11-23
- 1、背景分析11-13
- 1.1 日本乡村发展背景分析11
- 1.2 日本公共艺术发展背景11-12
- 1.3 越后妻有乡村发展背景分析12-13
- 2、越后妻有公共艺术营造策略13-16
- 2.1 艺术串联策略13-14
- 2.2 协作策略14-16
- 3、越后妻有公共艺术设计原则16-18
- 3.1 记忆性原则16
- 3.2 互动性原则16-17
- 3.3 地域性原则17
- 3.4 开放性原则17
- 3.5 参与性原则17-18
- 4、越后妻有公共艺术设计特点与成果展示18-22
- 4.1 越后妻有公共艺术的设计特点18-21
- 4.2 越后妻有公共艺术的展示与空间21-22
- 5、越后妻有公共艺术的意义22-23
- 第三章 当代乡村空间公共艺术的启示与思考23-27
- 1、来自越后妻有乡村公共艺术的启示23
- 2、对中国乡村空间公共艺术发展的思考23-24
- 3、板桥凉亭设计——关于乡村公共艺术的一次个人实践思考24-27
- 参考文献27-28
- 致谢2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向东;;西方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丝绸之路;2010年22期
2 熊亚平;;近代华北铁路沿线乡村地区人口的社会流动(1905—1937)[J];学术研究;2012年07期
3 李霞;;河南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策略研究[J];神州;2014年03期
4 郭伟平;;明清以来江南乡村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与民间文化信仰研究[J];农业考古;2012年03期
5 张洁;;浅论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青年文学家;2009年12期
6 欧俊勇;温建钦;;清代潮州乡村地区的个体冲突——以档案资料为中心[J];农业考古;2013年06期
7 刘云刚;罗启亮;;绿道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影响研究——以广东增城为例[J];城市观察;2014年01期
8 林若琪;蔡运龙;;转型期乡村多功能性及景观重塑[J];人文地理;2012年02期
9 埃里克·兰帕德;贾永梅;;当代城市社会的历史发展轮廓:一种比较视角[J];都市文化研究;2008年00期
10 刘慧宇;;民国时期福建乡村的华侨中小学校[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兴平;涂志华;;乡村变革驱动下苏南乡村地区空间与规划转型初探[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吕连琴;;刍议我国乡村旅游的界定、发展特征及原则[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岩;;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目标与对策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4 许珊珊;梅耀林;汪晓春;段威;;基于乡村地区人口流动驱动力的规划技术研究——以金坛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5 李海琴;;近十年中外乡村旅游研究状况比较[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李玉新;乌兰;;基于生态理念的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研究[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汤幸芬;;乡村旅游的内涵与实践[A];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中共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委党校课题组;;河池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A];桂西资源开发新思路[C];2011年
9 郑占锋;梁洁;张文斌;;我国乡村公园体系构建理论初探[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文娟;马履一;贾忠奎;;从游客需求角度对比评估乡村绿化对乡村旅游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 安艳艳 丁娜娜;乡村旅游发展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N];中国旅游报;2006年
2 周霄 肖智磊;析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李 芳;乡村旅游看过来[N];乐山日报;2006年
4 赵婷婷邋杨振之;城乡统筹政策下乡村角色的转变[N];中国旅游报;2007年
5 重庆文理学院旅游学院 周坤 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 杨振之;乡村度假产品的规划设计[N];中国旅游报;2011年
6 朱天松;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乡村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7年
7 徐京;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N];贵州日报;2006年
8 周坤邋杨振之;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乡村意象的保护与再造[N];中国旅游报;2007年
9 谭豹(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市委);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与途径[N];中国旅游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周丽燕 孙国徽;一个政协委员的乡村旅游经[N];人民政协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余斌;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住区系统演变与人居环境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柏峰;乡村混混与农村社会灰色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葛丹东;空间至机制[D];浙江大学;2008年
4 赵之枫;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集聚及规划建设研究[D];清华大学;2001年
5 杨晓军;区域视野中的乡村、学校与社会[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天宇;北方集约化乡村开放住宅统建单元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2 钱悦斐;苏南乡村地区“主动式”城镇化规划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3 赵晨;超越线性转型的乡村复兴[D];南京大学;2014年
4 李莹;三生一体的山东绿色乡村住区类型模式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5 李晓建;山东省县域乡村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6 高赓;三生一体的乡村绿色人居单元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7 王心怡;法国区域自然公园研究及对我国乡村保护的经验借鉴[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8 袁跃华;中世纪法国村社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9 潘幼建;当代建筑师在中国乡村建造中结构体系的运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10 袁帆;英格兰乡村保存委员会(CPRE)对英国乡村的保护性治理(1926—1945)[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5674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567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