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张隆溪跨文化阐释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06:26

  本文关键词:张隆溪跨文化阐释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张隆溪 跨文化 阐释学


【摘要】:张隆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化学者,研究范围广阔,包括英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中西比较文学、文学理论及跨文化研究,学术影响巨大。本论文以张隆溪跨文化阐释学为研究对象,梳理和总结其文学研究的学术道路与学术方法,主要关注张隆溪如何从述评西方文论入手,开始文学阐释的道路,以及在跨文化比较等领域中的学术成就,侧重探究其跨文化阐释学的历史生成、方法理路与思想意蕴。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第一章论述其学术基础,在他对于西方文论的建构中,已然奠定了其走向比较文论的基础,表现在他对于术语的阐释以及对文论介绍时所选用的述评方式,同时也体现在他对于西方文论发展动力与现代机制的理解上,认为补充、交流、关系与过程是西方文论呈现的焦点,引入具体的文学实例,为理论批评化提供了载体;第二章渐入其学术主题,从文学阐释学角度入手,发现钱钟书先生对张隆溪的人格与学术上的引导,张隆溪传承着老师的学术信仰和宗旨,积极寻找中西文化之间可以沟通的地方,用原理论的思想跨越中西文化的障碍,同时也用宽阔的视野开启阐释存在论的意义;第三章分析和总结学术特质和目标,发现其文学人生的生存本体状态,在发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阻碍后,张隆溪试图通过跨文化阅读来发现文化对话的意义,同时为中国实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平等地位而努力。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张隆溪跨文化阐释学的系统论述,描绘出其从研究文学具体实例,借助文学理论反思,到跨文化阐释的途径,以助更好地理解张隆溪的跨文化阐释学的独特魅力,发现文学阐释作为生存本体的可能。
【关键词】:张隆溪 跨文化 阐释学
【学位授予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0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绪论7-10
  • 第一章 从西方文论到比较文论10-20
  • 一、西方文论的研究方法10-14
  • (一)以术语带动阐释10-11
  • (二)以述评开启理解11-14
  • 二、现代文论的传统建构14-17
  • (一)现代文论的发展动力14-15
  • (二)关系与过程的现代机制15-17
  • 三、走向比较文论17-20
  • (一)理论:比较的基础17-18
  • (二)比较:具体文学的参与18-20
  • 第二章 中西比较的文学阐释学20-29
  • 一、钱钟书阐释学导引20-22
  • (一)人格的渗透20-21
  • (二)方法的指引21-22
  • 二、中西阐释学融汇22-24
  • (一)阐释:学术态度的指引22-23
  • (二)互文:整体性的文论思路23-24
  • 三、文学阐释学的建构24-29
  • (一)中西比较诗学的建构24-26
  • (二)阐释的存在论意义26-27
  • (三)开阔的视野27-29
  • 第三章 跨文化的阐释之路29-37
  • 一、走出文化的封闭29-33
  • (一)文化对话的阻碍29-30
  • (二)文化对话的意义30-32
  • (三)跨文化阅读的努力32-33
  • 二、融入世界的文学33-37
  • (一)翻译与阐释33-34
  • (二)东西文学比较34-37
  • 结语37-39
  • 参考文献39-41
  • 致谢41-44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人锋;;超越差异:张隆溪与赵毅衡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J];当代文坛;2006年02期

2 韩晗;;超越差异,跨界求同——记张隆溪[J];读书;2013年09期

3 叶扬;;一以贯之:读张隆溪《一毂集》[J];上海文化;2012年05期

4 王炎;;跨文化视阈:北美汉学的历史与现状——张隆溪教授访谈录[J];文艺研究;2008年01期

5 张和龙;;对学术要有一种爱——张隆溪教授访谈[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1年01期



本文编号:8420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8420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c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