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物的返魅与文学物性批评

发布时间:2017-09-15 23:31

  本文关键词:物的返魅与文学物性批评


  更多相关文章: 物质 返魅 文学 物性批评 生态存在 后人文主义


【摘要】:在中外文学作品及文学批评史上,物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物参与了文学意义的生产,物质性自古以来就是文学的外在参考系和价值依据。然而,文学理论批评迄今对文学与物质的关系研究,因一直受到诸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论的浸染,而怀有相当程度的偏见和戒心,因此被不假思索地排斥或忽视。在对以往的文学史或文学思潮进行概观、清理、反思、重审、评点与鉴照时,亦甚少从物质文化的多维视域或反思立场自觉地进行源流总结与张力思辨。20世纪以来,哲人与学者们纷纷将注意力转向了物质,理论批评也从文本自身出发,多领域、多角度、多层次地关注、探索与阐发文学与艺术的物质性维度,渐次凸显出一个可称之为物质性诗学的当代诗学空间,被认为代表着新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趋势之一。同时,“物质性”术语由于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所吸纳的复杂性、悖论性、含混性内涵,也对当代文化研究与文艺理论批评提出了挑战。基于此,近年来,文学与物质的关系研究逐渐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和进一步追问,使得这股一度被贬斥的、沉寂与遮蔽的方向得以逐渐展开与重新识辨。基于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框架,尝试以“物的返魅与文学的物性批评”为主题,从理论背景、理论维度、价值意义等方面展开具体讨论。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首先对研究论题本身进行概述,论证本文选题的必要性、合法性与可能性,其次概述了与本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学界相关研究基础上,思考论题的价值与欠缺,再次对本文写作的现实意义及全文的逻辑结构做了说明。第二章考察西方文艺批评史上物的附魅、祛魅与返魅之理论旅行过程,从因何、为何、如何等维度对各个阶段的不同聚焦中心做了理路的分析说明,在此大理论背景之下重新审视文学批评,以万物返魅的视角审视文学批评实践,希冀生成一种新的文学批评视角与样态。第三章详细论述了文学物性批评的具体维度,从文本、语言、想象的物质性,社会事实、文化事件的物质性,书写、感知主体与身体的物质性以及表征对象与客体世界的物质性四个维度展开详细论述,兼顾文学批评之内部(语言、文本等)与外部(客体世界、感知主体等)研究,将文学批评之“四要素”(作品、世界、作者、读者)也同时纳入思考视野,力求全面而深入地论述文学的物性批评维度及其内涵。第四章论述了文学的物性批评的生态学意义,即其在重返物之“魅”境过程中所能发生的社会及文化影响,具体讨论了文学物性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思考对于调整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人—物”、“物—物”、“人—人”关系以及在应对当下社会文化与生态危机、重绘“人”与“物”关系蓝图方面的价值与意义。结语部分对全文论述之关键点及未来延伸向度作了概括性的回顾与展望。通过这样的讨论,本文的目的乃在于开拓长久以来的文学批评理论话语所缺失了的物性之维,挖掘被掩埋的“物”之“魅”,重拾文学及生活中被抛弃的物之物性,以此作为一种尝试,最终的目的则在于汇入后现代文化之流,彰显人类的生存意义与精神价值,让它们成为当代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物质 返魅 文学 物性批评 生态存在 后人文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0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20
  • 第一节 研究论题的提出与概述8-10
  • 第二节 当前学界研究综述10-18
  • 第三节 研究论题的价值与创新空间18-20
  • 第二章 物的附魅、祛魅与返魅20-34
  • 第一节 上古时代的万物“附魅”21-25
  • 第二节 近现代科学视域下的物之祛魅25-28
  • 第三节 后现代文化研究视野中的万物返魅28-32
  • 小结:物的返魅—开启一种文艺理论研究的新视角32-34
  • 第三章 文学物性批评的理论建构34-47
  • 第一节 文本、语言、想象的物质性34-37
  • 第二节 社会事实、文化、事件的物质性37-40
  • 第三节 书写、感知主体与身体的物质性40-43
  • 第四节 表征对象及客体世界的物质性43-46
  • 小结:建构一种新的文艺批评路径46-47
  • 第四章 文学物性批评的生态意义:返“魅”之境47-58
  • 第一节 返“魅”之境的必要与可能48-50
  • 第二节 返“魅”之境的途径与方式50-54
  • 第三节 返“魅”之境的目的与意义54-56
  • 小结:捕捉物性之魅,重绘人物关系蓝图56-58
  • 结语:“与物为春”——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与世界图式58-61
  • 参考文献61-67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67-68
  • 致谢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春时;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吴兴帜;;“物”的人类学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02期

3 王一川;;物化年代的兴辞美学——生活论与中国现代美学Ⅱ[J];文艺争鸣;2011年01期

4 蓝爱国;边缘与核心:物质书写史的话语流变[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张世英;“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J];哲学研究;1991年01期

6 叶平;“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J];哲学研究;1995年01期

7 黄鸣奋;;新媒体时代电子人与赛博主体性的建构[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春霞;电视与中国彝民生活[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595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8595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5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