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语境下中国当代艺术“符号化”创作现象的文化主体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6 06:44
本文关键词:后殖民语境下中国当代艺术“符号化”创作现象的文化主体性研究
【摘要】:进入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国际舞台,而进入国际化视野伴随的是“被选择”“被观看”的命运。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阴差阳错的“被动殖民”到别有用心的“主动殖民”的转变。阴差阳错的“被动殖民”主要指的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王广义的《大批判》、方力钧的“大光头”形象为代表的“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他们有感于中国社会现实而创作作品,但是当他们的作品走向国际时,却遭到了“后殖民主义”和西方的“东方学”的误读——看作是“现实中国的真实写照”“第一次窥见了中国灵魂的消息”。如果说90年代初中国艺术家还不知道西方艺术界会用什么样的眼光和标准看待中国当代艺术,“阴差阳错”地得到了西方艺术界地青睐的话,那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际艺术界的交往不断加强,到了90年代中后期,就演变为别有用心地“主动殖民”了,囿于西方强大的文化体制和名利的诱惑,中国艺术界一种献媚的“符号化”创作模式大行其道,表现为表层地、肤浅地、歪曲地将代表“中国身份”的传统文化资源和貌似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图像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以强调自己的“中国身份”,而这种身份是失去主体性的,是根据西方“东方学”的标准塑造出来的,正好迎合了西方人的异国情调和强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感的需要。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核心问题锁定在对后殖民语境下中国当代艺术“符号化”创作现象的文化主体性的研究,以期能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思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法(指对关于文化身份和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的文献的研读参考)和个案研究法(指对某些艺术家和艺术事件的深入研究)。文章的第四、五、六、七、八部分为本文的重点,通过对西方“后殖民主义”哲学的阐释来寻找其中关于文化身份研究的理论依据,从中国当代艺术融入全球化过程中遭遇后殖民主义的混乱局面中分析出深层的原因,并且为重树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坚持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从当代艺术的角度提出个人的看法。最后,笔者认为,在这场面对西方“后殖民”的突围战中,应该注意:首先,我们要主动抵御文化上的“后殖民”,包括既要警惕“被动殖民”的误读,也要杜绝“主动殖民”的献媚,重新构建中国艺术的评判标准,重塑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再者,在应对国际多元化文化的冲击时,我们也不能抱残守缺,翻炒“国粹”,让狭隘的民族主义自毁前程,而应该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广泛吸收异国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创造出更从容、更可靠的显示“中国身份”的当代艺术。
【关键词】:全球化 后殖民 符号化 文化主体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0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绪论9-13
- 一、研究缘起9-10
- 二、文献综述10-11
- 三、研究意义11-12
- 四、研究方法12-13
- 第二章 中国当代艺术的概念界定13-15
- 第三章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回顾15-19
- 第四章 后殖民语境下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身份研究的理论根源探究19-25
- 一、何谓文化和身份19-20
- 二、后殖民语境的界定20-21
- 三、后殖民语境下文化身份研究的理论溯源21-25
- 第五章 中国当代艺术遭遇西方“后殖民主义”25-47
- 一、阴差阳错的“被动殖民”25-33
- (一) 政治波普26-29
- (二) 玩世现实主义29-33
- (三) 本节余论33
- 二、别有用心的“主动殖民”33-46
- (一) 蔡国强的“中国牌”35-39
- (二) 中国艺术家的威尼斯情结39-45
- (三) 本节余论45-46
- 三、“后殖民”语境——“符号化”创作生效的温床46-47
- 第六章 多版本强调“中国身份”的当代艺术47-55
- 一、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国当代艺术借用和转换的宝库47-49
- (一) 对中国文字的借用和转换47-48
- (二) 对中国传统艺术形态及其观念的借用和转换48
- (三) 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的借用和转换48
- (四) 对中国传统生活环境资源的的借用和转换48
- (五) 对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资源的的借用和转换48-49
- 二、对中国身份充满“后殖民主义”色彩的文化想象49-51
- (一) 对意识形态化的中国社会的想象49-50
- (二) 对“野蛮、愚昧、下作、丑陋”的中国人的想象50
- (三) 对“停滞、倒退”的中国社会的传统想象50
- (四) 对原发的、怪力乱神的中国传统文化想象50-51
- 三、对显示中国印象和中国经验的文化形象充满“东方学”的文化想象51-55
- (一) 对中国发展问题的关注51-52
- (二) 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关注52
- (三) 对“原生态”中国人性及情感体验的关注52-55
- 第七章 中国当代艺术“符号化”创作泛滥的原因探究55-59
- 第八章 超越“后殖民”,坚持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主体性59-63
- 结语63-65
- 参考文献65-69
- 致谢69-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的科研成果目录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朱其;;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之路[J];读书;2008年04期
2 邱正伦;;构建当代,绝不能模糊中国形象![J];美术;2009年08期
3 何桂彦;;对新媚俗主义的批判[J];美术学报;2007年02期
4 易英;现代主义之后与中国当代艺术[J];美术研究;1996年01期
5 刘淳;东方神话:中国前卫艺术——栗宪庭访谈录[J];民族艺术;1996年01期
6 蒯乐昊;;岳敏君 玩世的偶像[J];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26期
7 王南溟;;高名潞与栗宪庭的交战[J];美术观察;2007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邵然;蔡国强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评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吴鑫鹏;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文化身份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丁忠明;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困境及其本土重建[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615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861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