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到阐释:伊格尔顿理论的后现代转向
本文关键词:从生产到阐释:伊格尔顿理论的后现代转向
更多相关文章: 伊格尔顿 《文学事件》 阐释策略 精神分析 新身体学
【摘要】:伊格尔顿2012年出版的《文学事件》显示了其从《文学理论导论》以来的理论重心由文化生产维度到读者阐释维度的转向。在审美意识形态生产理论的基础上,伊格尔顿以"阐释策略"为批评视角,以"意义/力量"和"文本/身体政治"为主要范畴,融合了精神分析与政治批评,认为这两种批评理论都是同样地寻找无意识的祛伪式批评。同时,伊格尔顿立足于后现代语境,以美学与身体的双重矛盾为解剖对象,提出了建立一种后现代新身体学的马克思主义构想。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关键词】: 伊格尔顿 《文学事件》 阐释策略 精神分析 新身体学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伊格尔顿近年来广泛关注文化理论,但其2012年出版的《文学事件》(The Event of Literature)似乎提醒我们,在后现代快感与多元的市场逻辑下,他并未忽视经典文学艺术所表征的价值意义,只不过其理论重心由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化生产转向了以读者阐释为主的文本解读。他以“阐释策略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维.洛奇,王晓群;向这一切说再见——评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11期
2 金惠敏;;理论没有“之后”——从伊格尔顿《理论之后》说起[J];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3 贾洁;;论特里·伊格尔顿的美学批评策略[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02期
4 王杰;幻象与真实——评特里·伊格尔顿的《后现代主义幻象》[J];南方文坛;2001年06期
5 陈明华;浅析伊格尔顿的文艺价值观[J];肇庆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约翰·杜普雷;苏东晓;;评特里·伊格尔顿的《再论基础与上层建筑》[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2年00期
7 尤娟;;伊格尔顿在后现代时代的文化批判[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刘欣;;方法与洞见——特里·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特征探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张伟;;论特里·伊格尔顿的审美文化理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吴炫;;伊格尔顿批判——兼谈否定主义的文学观[J];学术月刊;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薛稷;;特里·伊格尔顿批判理论思想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编译 黎文;特里·伊格尔顿谈文学[N];文汇报;2013年
2 段吉方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后理论时代”的理论期望及其发展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2 陈春敏;文学·文化·意识形态[D];北京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宏宇;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文剑;伊格尔顿意识形态论[D];西北大学;2009年
3 李丽杰;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帅;伊格尔顿“重建身体话语”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5 党霄羽;论伊格尔顿的悲剧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苗吉友;后理论:理论的反思与出路[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罗全;论伊格尔顿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D];新疆大学;2011年
8 李永新;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9 杜鹃;伊格尔顿的现代悲剧观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8832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883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