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互文性视角下李白诗词的英文译本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3 05:04

  本文关键词:互文性视角下李白诗词的英文译本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互文性 翻译研究 李白诗歌 许渊冲 庞德


【摘要】: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衍生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中,文学和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文本理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首次提出互文性以来,许多理论家对互文性理论的发展均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克里斯蒂娃对互文性的定义为:“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Kristeva,1980:66)。互文性理论主要探讨的是文本建构和文本解读的过程当中,当前文本和其他文本的关系。翻译活动作为在理解原文本意义的基础上,并在原文本制约下进行再创造的活动,这一特点符合互文性理论的研究范畴。在翻译研究领域,国内外翻译理论家均将互文性引入到翻译研究中来。虽然互文性理论是一个动态、开放、多元的理论,但在翻译实践方面还具有不足之处。中国古典诗歌中,大量元素充斥着互文性特点。在本篇论文中,将以中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诗歌的英译本作为研究分析案例,文中诗歌英译版本分别选自中国翻译大师许渊冲及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本文主要从宏观及微观两个层面分别探讨李白诗歌互文性对翻译过程中文化内涵、典故、意象传递的影响。从而探寻译者怎样在互文场中搜寻适用的互文本来完成从原语到目的语之间的高效信息传递。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及国内外李白诗歌翻译情况。第二章介绍研究理论框架,互文性的定义、分类以及互文性与翻译。第三章探讨互文性与李白诗歌中两大主要元素:典故及意象。第四章从互文性角度出发对许渊冲和庞德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翻译策略。第五章为本文结论部分,通过之前章节对译本的具体分析比较进一步论证译者对互文性的处理以及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才能达到传递李白诗歌典故含义及意象的效果。
【关键词】:互文性 翻译研究 李白诗歌 许渊冲 庞德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bstract7-9
  • 摘要9-10
  • Acknowledgements10-11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17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1-12
  • 1.2 Translation of Li Bai’s poetry12-14
  • 1.2.1 Domestic translation12-13
  • 1.2.2 Foreign translation13-14
  • 1.3 Purpose of the Research14-16
  • 1.4 Research Methodology16
  • 1.5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6-17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Research17-23
  • 2.1 Intertextuality17-21
  • 2.1.1 Definition of intertextuality17-19
  • 2.1.2 Categories of intertextuality19-21
  • 2.2 Hatim and Mason’s Interpretation of Intertextuality21
  • 2.3 Intertextuality in Translation21-23
  • Chapter Three Analysis of Intertextuality in Li Bai’s Poetry23-34
  • 3.1 Allusion in Li Bai’s Poetry23-27
  • 3.1.1 Definition of allusion23-24
  • 3.1.2 Elements of allusion24-25
  • 3.1.3 Allusion in Li Bai’s poetry25-27
  • 3.2 Image in Li Bai’s Poetry27-33
  • 3.2.1 Definition of image27
  • 3.2.2 Categories of image in Li Bai’s poetry27-33
  • 3.3 Summary33-34
  • Chapter Four Translation of Li Bai’s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textuality34-52
  • 4.1 Xu Yuanchong’s Idea of Translation34-36
  • 4.1.1 Three Resemblance Principle35-36
  • 4.1.2 Three Beauties Principle36
  • 4.2 Ezra Pound’s Idea of Translation36-38
  • 4.2.1 Poetic in Translation37-38
  • 4.2.2 Translation as Creation38
  • 4.3 Analysis of Two Translations of Li Bai’s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textuality38-52
  • 4.3.1 Micro-intertextuality39-47
  • 4.3.2 Macro-intertextuality47-52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52-56
  •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52-53
  • 5.2 Implications for Translating Poetry53-54
  • 5.3 Inadequacies in the Study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54-56
  • Bibliography56-58
  • Appendix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永国;互文性[J];外国文学;2003年01期

2 杨中举;泛互文性:网络文学的美学特征[J];当代文坛;2004年02期

3 尹衍桐;从互文性看翻译与创作的关系[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4 郝永华;"互文性"理论涵盖的文学基础理论问题[J];理论与创作;2005年02期

5 李建红;;从互文性的角度看文章标题的翻译[J];外国语言文学;2006年02期

6 闵云童;;互文性写作:新的文本表意策略[J];当代文坛;2007年01期

7 贾玉洁;;浅谈互文性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及对应的翻译技巧[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刘宏升;;互文性与跨文化交际[J];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12期

9 李晶;;互文性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启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10 王琨;;从互文性角度看广告的翻译[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伍瑜;;“互文性”及相关问题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于海岩;;解析英汉翻译中源语、目的语的意义联想——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应对策略[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万丽媛;;从引用看语篇的互文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胡伟丽;;外显互文性与诗歌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璐;;互文性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梅红;;在互文性的指导下进行广告套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魏晓慧;;互文性翻译理论观照下的中国电影名称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复旦大学中文系 祝克懿 黄蓓 译;多声部的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魏炜;库塔克《游戏》文本的互文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金明;互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3 吴迪龙;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向红;互文翻译的语境重构[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焦亚东;钱钟书文学批评的互文性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姜怡;基于文本互文性分析计算的典籍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曾文雄;翻译的文化参与[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粟;互文性与翻译[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2 张敏;从互文性视角研究文学翻译[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3 李玲玲;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林化平;翻译研究中的语篇互文性[D];山东大学;2006年

5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6 安芳;互文性与翻译[D];四川大学;2007年

7 王娟;汉语体育新闻评论中互文性的类别和功能[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兰兰;流行语翻译互文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9 刘小艺;论《荒野的呼唤》两个译本的互文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海磊;当代油画的“互文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033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9033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8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