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张爱玲《金锁记》自译研究
本文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张爱玲《金锁记》自译研究
【摘要】:张爱玲(1920-1995)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性作家,也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纯熟自由地运用双语写作与翻译,并取得一定声誉的作家之一。她对自己作品的翻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她的晚年生涯。其中,《金锁记》作为她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丰富的修辞手段,生动的意象描写,多元文化词语的运用为文章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本文以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为研究对象,拟从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出发,探讨张爱玲对《金锁记》的自译。胡庚申教授提出,翻译活动就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不断适应和选择的过程。张爱玲的双语和双文化能力,使其在译前阶段适应了以原文和源语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在翻译过程中,张爱玲对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了适当的适应性选择,尤其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方面做出适应性选择。本文通过探讨张爱玲在这三个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说明译者在保证译本可读性的基础上,极大地尊重了汉语和中国文化。本文尝试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探讨张爱玲《金锁记》自译。全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引言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和结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首先简单综述了翻译中的“自译”现象;其次对张爱玲自译作品和对张爱玲自译研究进行了回顾;再次介绍了生态翻译学的发展。第三章是本文的理论框架,详述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内容。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主要分析了张爱玲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方面做出的适应和选择。第五章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文章最后指出了本文的局限性,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张爱玲 《金锁记》 生态翻译学 适应与选择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046;H315.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gt6-10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0-13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0-11
- 1.2 Research Purpose,Significance and Methodology11
-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1-13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3-24
- 2.1 Studies on Self-translation13-16
- 2.1.1 The Concept of Self-translation13
- 2.1.2 Previous Studies on Self-translation13-16
- 2.2 Studies on Eileen Chang and Her Self-translation16-21
- 2.2.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Eileen Chang and Her Self-translated Works17-19
- 2.2.2 Previous Studies on Eileen Chang's Self-translation19-21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Eco-translatology21-24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24-36
- 3.1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of Eco-translatology24-27
- 3.2 Main Contents of Eco-translatology27-33
- 3.2.1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27-29
- 3.2.2 Translation Process29-32
- 3.2.3 Translation Principle and Methods32-33
- 3.3 Limitatons of Eco-translatology33-34
- 3.4 Feasibility of Eco-translatology in Eileen Chang's Self-translation of Jinsuoji34-36
- Chapter Four A Case Study of Jinsuoj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Eco-translatology36-62
- 4.1 Adaptation to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in the Pre-translating Stage36-44
- 4.1.1 Two Linguistic Systems37
- 4.1.2 The World of the Source Text37-38
- 4.1.3 The Author and Translator38-42
- 4.1.4 Readers, Sponsors and Publishers42-44
- 4.2 Adaptive Selection in the Translating Stage44-60
- 4.2.1 Adaptive Selection in Linguistic Dimension44-48
- 4.2.2 Adaptive Selection in Cultural Dimension48-58
- 4.2.3 Adaptive Selection in Communicative Dimension58-60
- 4.3 Summary of Eileen Chang'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60-62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62-64
- 5.1 Major Findings62
- 5.2 Limitations62-64
- Bibliography64-67
- Acknowledgements67-68
- 个人简历68
- 发表的学术论文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华;女性,不该做心狱中的囚徒——由《金锁记》和《玫瑰门》说开去[J];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罗亘,梁艳芳;不同的“恶母” 相同的追求——论《金锁记》与《玫瑰门》中的女性意识[J];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3 杨扬;混杂的艺术——评话剧《金锁记》[J];上海戏剧;2004年12期
4 孙玉君;;作家本意与文本本义——从《金锁记》的“文不对题”说起[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樊青美;;小说《金锁记》对现代影视艺术的借鉴[J];电影评介;2006年23期
6 王巧凤;;《金锁记》主题与性别的转换[J];南开学报;2006年02期
7 吴芳;陈敢;;岁岁年年人不同——《长亭》与《金锁记》之比较[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8 谢翠蓉;;《金锁记》的伦理世界[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公秀梅;;《金锁记》叙事学解读[J];红河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白璐;;《金锁记》的艺术之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明;;评台湾新编京剧《金锁记》[A];中国演员(2010年第6期总第18期)[C];2010年
2 殷璎;;从改写理论的视角看张爱玲自译《金锁记》的翻译策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雍君;《金锁记》离京剧有多远[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虞金星;《金锁记》由舍而得[N];人民日报;2011年
3 崔伟;京剧《金锁记》的审美价值与思考[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记者 马进;“文学京剧”为何受年轻观众追捧[N];中国文化报;2009年
5 杨雪;交流,以古典诠释现代[N];人民政协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郑晓强 林侃 余潇;将京剧与文学拉得更近些[N];福建日报;2009年
7 荣维毅;《金锁记》的缺失[N];中国妇女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徐馨;“混搭”容易,“创新”难[N];人民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张裕;清末“曹七巧” 欲上舞台来[N];文汇报;2003年
10 本报首席记者 陈熙涵;“一步步走进没有光的所在”[N];文汇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笑;后殖民翻译理论视阈下张爱玲自译短篇小说《金锁记》的杂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杨Z,
本文编号:937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937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