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媒体”及其与“后现代”的关联
本文关键词:论“自媒体”及其与“后现代”的关联
【摘要】:21世纪是一个以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为特征,以网络信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在数字化生存空间下衍生出的一系列新媒体文化当然也就是当今学术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Web2.0技术革新下诞生的自媒体,它囊括了多种移动互联网络个人应用形式,自媒体自其提出至今短短数十载,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自媒体的到来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它将个体制作的文化生活放在中心位置,它的壮大发展离不开后现代文化的语境。后现代这股文化思潮正是当今现实感很强的一种文化理论,在这样的语境下逐渐发展起来的自媒体文化蕴含了后现代的诸多特征。自媒体这一新出现的文化无论从叙事角度还是审美角度上看,都与后现代主义推崇的反中心、反理性、消解崇高、戏谑生活等一系列取向联系密切。全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阐释自媒体的相关情况。首先是对自媒体的正式提出做了一个简要分析,以及对自媒体在中国的主要应用形式诸如微博、微信之类的做了一个概括性的认识,进而论述了自媒体的发生原因,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媒体的顺势而出是一种必然现象,接着再从分析自媒体迥异于传统媒体的特征上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媒体这一网络新秀。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由自媒体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与后现代主义相吻合的叙事特征和审美特征。后现代主义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引起广泛研讨的一种文化理论思潮,由于它自身的争议性,在这一部分中,本文首先是对西方一些主要的“后学”思想家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论述做了一个简要概括,进而讨论了在学界被广泛所认可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自媒体”在叙事和审美上与“后现代”相吻合的特征。第三部分主要是在上述分析梳理的基础上,对后现代主义和自媒体文化进行了一个批判反思,同时也对它们各自的发展有一个初步展望。精神信仰问题是人生活在世上所不能避免的一个问题,后现代主义在怀疑、解构传统之时,容易陷入虚无主义之中,自媒体文化也在海量的符号消费之中容易走向虚无之境。另外,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人在其中是以一种虚拟的身份出现,在虚拟的数字网络世界很少有人去追寻你的真正身份,这时人的自我身份认同在网络世界中变得更为复杂,人的生存也变得更为焦虑。新出现的事物在刚开始时,总会与人们以往的经验生活有出入,对新出现的事物,简单的褒贬并不能决定这些事物的发展方向。因此,对于新事物我们要在接受的基础上顺应时代文化的发展对其进行展望,从而以期促进这些新事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本章的展望部分主要是站在中国这一文化语境中,本章的展望部分主要是站在中国这一文化语境中,辩证看待后现代主义这一文化思潮对中国的适用与不适用之处。对于自媒体文化的展望主要是希望通过对媒介素养的培养和人文关怀的倾注,引导其走向更平坦的发展之道,顺应时代,发挥优势。
【关键词】:自媒体 后现代主义 特征 反思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01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2
- 绪论12-20
- 第一节 研究缘起12-13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3-18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方法与创新点18-20
- 第一章 “自媒体”的命名、发生与特征20-37
- 第一节 “自媒体”的命名20-25
- 第二节 “自媒体”的发生25-32
- 第三节 “自媒体”的特征32-37
- 第二章 “自媒体”与“后现代”的吻合37-54
- 第一节 “后现代”:西方思想家的经典论述37-43
- 第二节 可认可的“后现代”的特征43-48
- 第三节 “自媒体”与后现代诸特征的吻合48-54
- 第三章 “自媒体”与后现代关联的反思及其各自的发展展望54-66
- 第一节 “自媒体”与“后现代”的精神信仰54-57
- 第二节 “自媒体”、“后现代”和自我身份认同57-59
- 第三节 “自媒体”的发展展望59-62
- 第四节 “后现代”在中国的发展展望62-66
- 结语66-68
- 参考文献68-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旭东;;试论后现代社会的艺术关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10期
2 林玲;;后现代哲学视域下的后现代社会和大众文化表征[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10期
3 叶秀山;没有时尚的时代?——论“后现代”思潮[J];读书;1994年02期
4 陈晓明,卢彪;后现代科学价值观的新走向[J];江海学刊;2000年06期
5 朱存明;;仿像:后现代社会的审美景观[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2年09期
6 吕少勇;后现代的离轨者——影片《昨天》评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蔡葵;后现代社会的服装及消费特征[J];装饰;2003年08期
8 俞金尧;令人困惑的“后现代”[J];学术研究;2004年04期
9 姜飞月,王艳萍;从实体自我到关系自我——后现代心理学视野下的自我观[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蓝水,熊筝;后现代社会的文化转向——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顾凤威;;后现代的审美悖论与马克思的科学预见[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杜以芬;;“元叙事”的危机与知识合法性的局限——浅谈利奥塔对后现代知识的社会学批判[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素琼;顾鸣;;浅议后现代扎染艺术表现新形式[A];2006年全国服装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王梦阳;;后现代发展观的内容及其意义[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萧萧;;跨界越位的后现代:以林德俊《乐善好诗》为例[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杨晓;后现代社会视域中教育社会学研究新视点[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上海房地产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王磊;土地资源整合理念走向后现代[N];中国建设报;2001年
3 叶涯剑;现代还是后现代:一个伪问题[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4 舍慧;研究后现代社会理论的一部佳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张小山;谁是后现代社会理论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郑浩;唐·德里罗小说与后现代困境[N];文艺报;2011年
7 珠海市发展和改革局城乡建设科科长 王梦阳;关于珠海发展的后现代思考[N];珠海特区报;2012年
8 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 薛涌;后现代社会与有机城市[N];东方早报;2005年
9 [英]格雷厄姆·默多克/著 章戈浩/译 四川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支宇;“后现代死了!”[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张翔;迷失于话语与历史之间的“后现代”[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士清;论终极关怀[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梅;消费与媒介视域下的符号化社会[D];山东大学;2016年
2 宋夏;论“自媒体”及其与“后现代”的关联[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刘帅;解密电影《拆弹部队》中的后现代表征[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年
4 刘国清;走出后现代社会危机的苦苦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段玮;后现代社会科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6 董亦佳;马克思主义的滋养与后现代文艺的更生[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7 陆静;非确定性知识—后现代视域内的知识观[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徐磊;后现代电影创作分析及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罗小凤;超真实的后现代性话语[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廖恒;后现代状态下的时间观念[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438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943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