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丽曲线》中尼克的社会认同危机
本文关键词:论《美丽曲线》中尼克的社会认同危机
【摘要】:《美丽曲线》是英国作家阿兰·霍林赫斯特的第四部小说,正是凭借这部小说他在英国文坛一夜成名。《美丽曲线》获得了2004年的曼·布克奖,该奖项所奖励的作品代表着英国文坛的最高水平。这也是曼·布克奖自设立起三十六年来第一次把奖项颁给一部以同性恋为题材的小说。小说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为时代背景,通过主人公尼克在伦敦的生活展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代特征以及这个时代所特有的社会问题。 大部分评论家都是从同性恋的角度解读和分析这部作品。而本文旨在通过一个全新的视角——社会认同的角度来分析小说的主人公尼克。在尼克身上体现出来的社会认同危机是每一个人都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通过对其进行透彻分析,使我们不仅了解和关注了那个特定历史时代的特征,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引以为戒,找寻自我,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与结论。引言部分介绍了阿兰·霍林赫斯特的成就与他的生活经历,小说《美丽曲线》的故事梗概,该小说的研究现状,并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了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是在社会身份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一理论关注的是人们怎样构建他人和自己的身份。在本文中,”社会认同理论”指的是个人凭借自己在某个社群的成员资格,以此将自己和他人进行区分,而后将该社群中成员的典型特征加之在自己身上,使自己的特征和社群内成员的典型特征相符。 第二章着重揭示了主人公尼克的社会认同危机在小说中的体现。小说中尼克的社会认同危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尼克对自己定位的偏差和他方向感的丧失。尼克一心想脱离中层社会成为上层社会的成员,然而他最终被无情地赶出上层社会,使自己的身份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中。第二,,尼克个人言语的缺失。尼克为了讨好上层社会的人,不惜通过模仿他们的语言特点来取悦他们,使自己的话语丧失了参与性和交际性的基本功能,而最终他也常常感到不知道到底该说些什么。第三,尼克的道德框架的崩溃。他学会吸食可卡因,唯利是图,以至最终彻底丧失了自己的道德标准,无从判断行为的好坏。 第三章阐述了尼克产生社会认同危机感的根源。尼克生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英国,处于撒切尔夫人当政时期,保守党为了控制越发严重的艾滋病危机,对同性恋采取极端排斥的态度。同时保守党当政的英国政府崇尚对维多利亚时期传统价值观的回归。而尼克这个生活在这样背景下的同性恋过着淫乱、放纵的生活,这必然使他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陷入社会认同危机中。而尼克身边的朋友相继因为艾滋病死去,使他开始为自己的生命担忧。这种自我焦虑感的增强又恰恰加重了他的社会认同危机感。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总结小说主题、人物等方面体现出的社会认同危机,并结合当代社会进行了反思。阿兰·霍林赫斯特紧紧抓住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代特征,并反思了那段喧嚣与动荡的历史。小说的主人公尼克不过是该时代的一个注脚,而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社会认同危机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通过对其进行认真、透彻的分析,我们开始关注社会认同这个问题。该小说时刻警示处在当今社会的人们保持真我,不要陷入社会认同危机中而迷失了原本的自己。
【关键词】: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危机 身份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Introduction9-19
- Chapter Ⅰ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al Identification Theory19-30
- 1. The Background of the Social Identification Theory20-21
- 2. The Motivation of the Social Identification21-24
- 3. The Basic Process and Effects of the Social Identification24-27
- 4.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ocial Identification and Groups27-30
- Chapter Ⅱ The Presentation of Nick’s Social Identification Crisis30-47
- 1. The Deviation of the Position and the Loss of the Direction-Sense30-40
- 2. The Loss of Individual Words40-43
- 3. The Collapse of the Ethical Frame43-47
- Chapter Ⅲ The Analysis of Nick’s Social Identification Crisis47-55
- 1. The Background of the Special Period47-49
- 2. The Social Mainstream Ideology49-50
- 3.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Anxiety50-55
- Conclusion55-57
- Bibliography57-59
- Acknowledgements59-6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天智;论近代知识精英的政治认同危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10期
2 祝天智;论近代知识精英的政治认同危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10期
3 赵剑英,干春松;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J];学术月刊;2005年01期
4 陆勇;;“民族国家”话语下的近代“中国”认同危机[J];许昌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吴玉军;在危机和风险中积极探求一种合理的认同观——评《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考察》[J];学术论坛;2004年06期
6 王玉侠;王磊;;自我认同危机及其应对路径——基于泰勒“替代性道德根源”的考察[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朱蓉蓉;;近代中国的“少年论述”与国家认同危机[J];江海学刊;2012年01期
8 许燕;;外语教师自我认同危机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01期
9 王成兵;对当代认同危机问题的几点理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江琴;;自我认同及自我认同危机刍议[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成兵;;消费文化语境中的认同危机问题[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2 杨宝兰;;我国近现代民间社会革命思潮的兴起与启示[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永兴;樊金娥;;社会心理学视域下的自我认同问题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纳森·琼斯 编译 本报记者 李亦奕;苏格兰独立会引发英国艺术界身份认同危机?[N];中国文化报;2014年
2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尹金萍;现代认同危机及其应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和考古学院院士 罗多弼;中西文化 差异真那么大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4 张健;“认同危机”制约欧盟发展[N];人民日报;2006年
5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周光辉 刘向东;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认同危机与治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环境保护部东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 王茂杰;打消民众疑虑 破解认同危机[N];中国环境报;2014年
7 本报特约评论员 作家 王蒙;中华传统文化与软实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8 本报记者 龚丹韵;并非“工人阶级”的认同危机[N];解放日报;2007年
9 张颐武;游戏之中的残酷现实[N];中国文化报;2002年
10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许曦明;汉语的认同危机[N];文艺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探索[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严智雄;高职院教育的认同危机及其后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桃莲;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建构[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燕飞;当代中国转型社会政治认同危机与意识形态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艳茹;现代性社会背景下的认同危机与重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江琴;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叶媛;论《美丽曲线》中尼克的社会认同危机[D];辽宁大学;2014年
5 江勇;虚拟生活中青年人格认同危机与重构[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6 周志强;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先锋诗歌的认同危机[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郇娜;大学生网络社会化中的自我认同危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8 张国华;新世纪诗歌的认同危机[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樊娟;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应对[D];浙江大学;2009年
10 王楠;从后殖民批评视角解读库切之《耻》中文化认同危机[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484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048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