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所罗门之歌》
发布时间:2017-10-18 00:48
本文关键词: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所罗门之歌》
【摘要】:托尼·莫里森,20世纪美国杰出的非裔女性作家,美国文坛非裔文学的领军人物。她的代表作《所罗门之歌》标志着她的文学创作走向成熟,,也奠定了莫里森在美国文学中的主流地位,莫里森以她独特的视角,巧妙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人文思考探讨和阐释了非裔美国人在美国白人主流文化价值观主导的社会中寻求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艰难历程。 《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以文化身份探求为中心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它以戴德家族寻求文化身份认同的艰难历程为线索,以黑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身份选择为切入点,把黑人群体对身份的探寻和他们在美国社会中的文化定位联系在一起,展示了美国白人主流文化价值主导下被边缘化的美国黑人彷徨、迷茫和痛苦的生存状态。通过对小说主人公“奶人”这一处于中产阶级的黑人年青一代寻求自我身份和文化身份艰难过程的描写,指出黑人立足美国现实社会的根本是寻找和传承自己的文化身份,而当前美国黑人困苦生活的根源不仅仅是种族歧视和排斥,还有黑人种族身份和文化身份的丧失,但是在积极倡导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立足于美国现实,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非裔美国人是美国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黑人群体必须正视过去,面对现实,将黑人传统与美国现实结合,寻求一条黑人民族出路的理想途径。 本文主要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来分析《所罗门之歌》中的文化身份建构问题。运用霍米·巴巴的文化杂糅和第三空间的理论,斯图尔特·霍尔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概念,弗朗兹·法侬的种族和身份的观点和萨义德的他者话语的观点,来分析后殖民批评中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文化身份问题在《所罗门之歌》中的体现,阐述了后殖民背景下主人公寻找家族历史和重构文化身份的艰难历程,同时强调非洲传统文化对非裔美国人的重要意义。 本文由三个部分构成。首先是导论,之后是正文和结论,主要内容是: 导论主要介绍作者及作品的概况和成就,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由四章构成: 第一章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文献综述。主要阐述《所罗门之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说明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研究《所罗门之歌》中文化身份问题的必要性和价值。其次,介绍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框架,分别阐述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概念;后殖民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家以及他们的主要观点,同时介绍作者将在本文中引述他们的哪些观点作为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撑。 第二章主要探讨后殖民主义在《所罗门之歌》中的体现。涉及到的后殖民论题首先是黑白两种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基于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白人文化和价值观逐渐占据了美国社会的主导地位,而黑人文化逐渐被同化和削弱,因此黑人逐渐被美国白人主流文化和价值观边缘化,成为生活在美国主流文化夹缝中的群体。其次是白人文化霸权和价值观影响下非裔美国人面临的身份危机。在后殖民主义文化殖民的背景下,白人主流文化从思想和意识上控制和同化黑人群体,贬称黑人文化是愚昧文化,落后文化进而同化黑人传统文化。导致黑人面临传统文化的丧失和身份危机。因此以“奶人”和派拉特为代表的黑人群体开始了捍卫非洲传统文化的征程。 第三章主要从后殖民主义视角阐述主人公“奶人”回归黑人群体,认同黑人传统文化,构建种族身份的艰难历程。主人公“奶人”由南方的寻金之旅转变成了寻找丢失的家族姓氏,挖掘隐藏的家族历史的寻根之旅。在瑟斯的引导下,他的南方之旅使他逐渐找回了丢失的家族姓氏,从那支孩子们口中吟唱的所罗门歌谣中了解了家族历史,在和黑人群体的狩猎经历中接受了生死的考验,他完全融入了黑人群体,获得了重生。 第四章主要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探讨黑人群体建构文化身份的过程以及如何寻找一条黑人民族出路的理想途径。首先阐述文化和文化身份的概念和意义,为后文进一步阐释文化身份的构建奠定基础。其次描述黑人传统文化的遗失,如隐含着家族历史和姓氏的所罗门歌谣的遗失和文化遗失在人物姓名中的体现,分析传统文化遗失的根本原因。最后阐释黑人民族的生存之道是保护和传承黑人传统文化遗产,构建黑人文化身份,黑人民族出路的理想途径是文化杂糅--将黑人传统与美国现实结合,在回归的基础上实现超越。 结语部分对正文部分的分析作出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总结了后殖民背景下,非裔美国人文化建构的过程。强调了保护和传承非洲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指出非裔美国人的理想出路是文化杂糅。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 文化身份建构 文化杂糅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Introduction10-14
- ChapterⅠ The Postcolonial Theory14-25
- 1. Literature Review14-18
- 2. The Postcolonial Theory18-25
- ChapterⅡ Post-colonialism Reflected in Song of Solomon25-42
- 1.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White and Black Cultures25-29
- 2. The Black’s Identity Crisis29-37
- 3. Defending the African Culture37-42
- ChapterⅢ Commun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from Post-colonial Perspective42-56
- 1. Tracing Original Family Names42-47
- 2. Return to Family History47-50
- 3. Return to the Black Community50-56
- ChapterⅣ Cultur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From Post-colonial Perspective56-76
- 1. Culture and Cultural Identity56-60
- 2. Loss of the Black’s Cultural Identity60-68
- 3. Building Up the Real Cultural Identity68-76
- Conclusion76-78
- Bibliography78-80
- Acknowledgement80-8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81-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冬鹏;从姓名看《所罗门之歌》中的寻根过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李美芹;;非洲人的“天人合一”观在《所罗门之歌》中的体现[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3 黄少红;;“一叶知秋”——《所罗门之歌》的文化思考[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印蕾;;“心灵的飞翔”——《所罗门之歌》赏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5 张银霞;;《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和两性关系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6 曾庆元;;《所罗门之歌》中黑人文化发展方向的探讨[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6期
7 刘玉娟;;从“迷失”到“回归”的隐喻——解读《所罗门之歌》所阐释的黑人自由解放之路[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1期
8 李爱云;徐莉华;;互文性鉴照下的《根》与《所罗门之歌》[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9 伍U
本文编号:10520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052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