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达洛维夫人》中的文明和野蛮

发布时间:2017-12-15 21:23

  本文关键词:论《达洛维夫人》中的文明和野蛮


  更多相关文章: 弗吉尼亚·伍尔夫 达洛维夫人 文明 野蛮


【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二十世纪英国最重要的现代主义小说家和文学批评家之一。近年来,西方批评界对伍尔夫的研究主要探究伍尔夫与科技、文化、艺术、政治之间的关系,国内学术界对于伍尔夫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她的女性主义思想。而在对其作品《达洛维夫人》的研究中,少有人对其中的文明与野蛮主题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前人研究,本文拟从多角度对伍尔夫的著名小说《达洛维夫人》中的文明与野蛮主题进行解读,进一步论述伍尔夫眼中英国社会的文明与野蛮。 二十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破了世界的平衡,模糊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而《达洛维夫人》描述的就是一战后英国人的生存状况、社会生活和心理状态。伍尔夫笔下的大英帝国辉煌耀眼,是文明的中心。其文明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进步、政治上的优越感以及悠久的文化记忆。然而文明不是孤立存在的,西方社会是野蛮与文明的结合体。在伍尔夫看来,英国社会中的野蛮并不是野蛮的食人行为,而主要体现在战争的残酷、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歧视、父权制对女性的专制压迫以及医学和宗教对人的控制。伍尔夫看透了西方文明的野蛮本质,一方面为英国的辉煌文明骄傲,另一方面更痛恨其制度内压制人性的野蛮行径,她尝试着通过其作品与野蛮进行抗争,呼吁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博爱观。 本文主要包括五部分,其中包括三个章节以及引言和结论。 第一章阐述了伍尔夫在《达洛维夫人》中展现的英国文明,分别讨论了机器在当代社会的主导地位、大英帝国的政治优越感和历史文化记忆。19世纪后期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包括钟表、汽车、飞机、留声机等主导着人类生活,并使人们生活便利。同时,英国皇室的威严、有序的社会环境与人们安逸的社会生活充分体现了大英帝国的政治优越感。此外,伦敦的地标和建筑承载着英国悠久的文化记忆也体现了辉煌的英国文明。 第二章着重分析伍尔夫在《达洛维夫人》中诠释的文明之中的野蛮,分别从战争带来的杀戮与创伤、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歧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以及统治者对人的医学与宗教控制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如第一章中提到,科技的进步在带来文明的同时,也引发了战争。战争作为国家机器夺取政权的工具,为人类带来了杀戮与创伤。此外,英国的政治优越感使英国殖民者对殖民地抱有偏见。以皮特、布鲁顿夫人等人为代表的英国人认为自己比印度人文明。同时在社会中也存在着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如克莱丽莎、布莱德肖夫人等女性形象的塑造。最重要的一点,在当代文明社会中野蛮的内核则是统治者对人的医学及宗教控制,如医生对病人冷酷的禁闭压抑、宗教狂热分子试图通过宗教控制他人。 第三章探讨的是被异化的现代人所做出的无声反抗。重新野蛮化的文明社会对人性的无情压迫,导致战后现代人丧失感知与交流能力。在各种暴力相交织的情形之下,人们对野蛮所采取的态度,是无声的反抗,如赛普蒂莫斯的疯癫与自杀以及女主角达洛维夫人与他的心理认同。此外,伍尔夫指出,爱是拯救文明的有效方法。通过贯穿全书的爱的主题,伍尔夫呼吁人们爱自然、爱生活、爱身边的人,并积极勇敢地生活下去。 伍尔夫通过《达洛维夫人》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文明与野蛮共存的西方社会。她认为西方社会是文明的,同时也是野蛮的。伍尔夫通过写作与再度野蛮化的西方文明进行抗争。虽然这种无声的反抗在当时是无力的,但是伍尔夫从宏观角度审视当代西方社会的文明和野蛮,谴责现代文明压抑人性、践踏人性的野蛮本质,从而反映了现代人在文明社会中试图从文明与野蛮的夹缝中探索一条生存之路,展现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通过对文明与野蛮关系的探寻,伍尔夫宣扬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博爱精神,呼吁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并提倡人应该乐观坚强地生活下去。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潘建;;伍尔夫对父权中心体制的批判[J];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03期

2 林树明;战争阴影下挣扎的弗·伍尔夫[J];外国文学评论;1996年03期

3 瞿世镜;《达罗威夫人》的人物、主题、结构[J];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01期

4 雷艳妮;英国20世纪的殖民和后殖民小说:一个宗主国视角[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4期

5 高奋;;新中国六十年伍尔夫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本文编号:12934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2934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6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