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乌托邦小说对“消费乌托邦”的预演与批判——以《美丽新世界》与《华氏451度》为例
本文关键词:反乌托邦小说对“消费乌托邦”的预演与批判——以《美丽新世界》与《华氏451度》为例 出处:《外国文学评论》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反乌托邦小说 《美丽新世界》 《华氏度》 消费社会 乌托邦
【摘要】:20世纪上半叶,《美丽新世界》、《华氏451度》等反乌托邦小说设计并预演出"消费乌托邦"的景象。在这类拟消费社会中,虽然物质的丰裕使人类远离了匮乏而接近于乌托邦理想,但"消费"成为社会的主导与轴心。为了维持自身的运转,消费乌托邦通过"消费引导性的官僚体系"制造出消费自由与消费者主体自觉的幻象;同时利用影像布展出一个美妙的消费"景观"世界,使人们在对"景观"的迷恋中沉沦为真实世界的"看客"。反乌托邦小说对人类消费乌托邦的前景作出了极具前瞻性的描绘与批判,具有鲜明的当代意义。
[Abstract]:......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106.4
【正文快照】: 长久以来,学界对《美丽新世界》(Bnwe New World,1932)、《华氏451度》(Fahrenheit 451,1953)等反乌托邦小说的考察往往囿于反极权主义、反科技至上主义等视角,忽略了它们蕴含的当代意义:此类小说所描绘出的繁荣的“消费乌托邦”是对当代西方“丰裕社会”及其存在问题的深刻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怀玉;伍丹;;消费主义批判:从大众神话到景观社会——以巴尔特、列斐伏尔、德波为线索[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7期
2 刘扬;;视觉景观的形而上学批判——居伊·德波景观社会文化理论述评[J];社会科学家;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德宁;;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由鲍德里亚的“超美学”看“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黄吉宏;李兴华;;景德镇陶艺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都市景观”规划中的品牌效应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3 黄石;杜庆春;;反对电影,还是被烈火吞噬——思想或抽象写作在居伊·德波作品中的影像呈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周潇潇;;国际化:以民族志书写的名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丹麦电影的主题突破[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庞弘;;分裂的快感与残破的浪漫——当代韩半岛电影中的时间形象[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徐培卿;;从媒介文本看当代消费社会——兼评《杜拉拉升职记》中的植入式广告[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刘力永;;景观社会:媒介时代的一种批判话语[J];北方论丛;2006年06期
8 荣鑫;;消费社会情境中的技术与统治——大众媒介的兴起及其意识形态效用[J];北方论丛;2012年01期
9 吴晓;;媒介化时代民间艺术的文化转型[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董青;洪艳;;“体育媒体奇观”研究——以世界杯足球赛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杨冰莹;;作为仿像的卡通与作为卡通的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2 范欣;;“现实域”还是“乌托邦”——媒体奇观(化)作为一个生态学的问题[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杨子;;身体、空间与认同——梅兰芳访美演出的价值向度与现实启示[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金长江;陈小娟;;三峡工程新闻传播:动力、影响、战略与策略[A];新闻学论集(第22辑)[C];2009年
5 刘雯;;网络传媒的“审丑”研究——“小月月”事件折射出的消费投射与消费欲望[A];第二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1年
6 赵丹;;转型期消费空间生产的城市逻辑解析[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C];2013年
7 王欣然;;都市景观与消费怀旧——试析上海新天地“怀旧”的历史想象与文化认同[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C];2011年
8 江娟;;纸上空间——一个城市的报纸与它们建构和想象的城市[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C];2011年
9 赵莹莹;程砚蓉;;“景观舆论”——网络媒体时代的舆论呈现与事件演变[A];中华新闻传播学术联盟第六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丁可;艺舟双辑:理性与直觉[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熊宇飞;意识的世界与主体的生成[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刘敬;变革与模仿:试论中国当代女性电影的审美创新及其社会意义(1978-2010)[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承超;论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景观电影[D];湘潭大学;2010年
2 林燕;影像·拟像·视像[D];暨南大学;2010年
3 金珊;生存游戏型电视真人秀节目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官其钎;电视选秀时代平民偶像崇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鹏;数字影像奇观的艺术表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桂艳;消费社会背景下人的精神世界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祁双;遮蔽与解蔽[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8 李又芳;从光的理想国到光因特网[D];河南大学;2011年
9 齐二娜;品牌与社会阶层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韩璐;广告艺术化对品牌价值提升的意义[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永旺;;反乌托邦小说的根、人和魂——兼论俄罗斯反乌托邦小说[J];俄罗斯文艺;2010年01期
2 刘英杰;马双;;极权制约下的黑暗世界——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的权力运作机制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3 黎新华;;反乌托邦小说中的现代性忧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李宁;;《美丽新世界》对《我们》的继承与发展[J];名作欣赏;2011年35期
5 彭彦录;;论君特·格拉斯小说与反乌托邦小说的互文性[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6 王一平;;反乌托邦小说的科技伦理反思与吁求[J];外语教学;2013年04期
7 江艳华;贾梦姗;;20世纪英国反乌托邦小说主题研究[J];芒种;2013年12期
8 杨森;邓亚晔;;反抗与颠覆——对反乌托邦小说《1984》的后现代主义解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12期
9 赵世瑾;;反乌托邦小说《一九八四》的文本结构和语言阐释[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2期
10 黎新华;;作为“反方案”的反乌托邦文学[J];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康慨;华裔美国女生张亦雪昨日出版反乌托邦小说处女作[N];中华读书报;2012年
2 杨津涛 书评人;遗忘带来祸患[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3 陆云;波罗尼亚童书展青少题材走热[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尹霖;20世纪二三十年代俄罗斯反乌托邦小说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翁路;硬币的两面—英国反乌托邦小说中的英雄形象[D];四川大学;2006年
2 段晓华;从梦想到梦魇[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王晓颖;论赫胥黎《美妙的新世界》中的顺从机制[D];湘潭大学;2009年
4 汤平;永远的警示[D];四川大学;2005年
5 郑钰;乌托邦的颠覆与重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何云剑;论《美妙的新世界》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祝华;梦幻的世界[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3553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55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