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本细读中提升学生能力:人文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以外国文学为例
本文关键词:在文本细读中提升学生能力:人文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以外国文学为例 出处:《现代大学教育》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忽视文本的传统教学方式,造成学生难于理解与接受枯燥空洞的理论说教,疲于学习的不良状况。文本细读是提高人文社会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文本细读教学中,教师需立足于文本自身内容,从内部文本细读挖掘文本所在历史文化语境,从一种文本走向其它文本,进行互文性解释,同时,通过文本细读催生学生自己的文本。文本细读能够更好地丰富中国高等教育资源,也有利于改变教育沦为知识压迫的不良局面,让师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理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达成教育创新品质的目的。
[Abstract]:The negative effec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ignor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cause it is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accept the theory of empty boring sermon, struggling to learn the bad condition. The text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diameter. Text reading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text itself. Text mining wher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from within the text, to other text from a text, intertextual interpret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a close reading of the text. The text gave birth to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better able to read the text rich resources of higher education China, also have bad situation to change education to the knowledge of oppression, let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literary works in the dialogue with the text, cultivating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ability, achieve quality education innovation.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学院外语系;华中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
【基金】:湖南省教学改革课题“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走出外语工具论的误区”,项目编号:湘教通[20110278] 湖南科技学院2012年教学改革课题“地方本科院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XKYJ2012003
【分类号】:I106-4;G652
【正文快照】: 重理论讲授轻文本阅读,或重史论讲授轻文本阅读,已经是文学、艺术学、语言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等多数人文社会学教学通病。为根除这一通病,近十来年,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纷纷展开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探索。在文学、特别是外国文学领域,教学研究受到空前重视,在中国知网(C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少雄;;压迫与封锁不可能达成创新品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2 殷企平;;阐释三境界:外国文学教学的艺术之路[J];外国文学;2012年01期
3 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J];河北学刊;2004年02期
4 曾山金,庞青山,张卫良;人文、学科、大师:大学三要素[J];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01期
5 姚文放;;文学性:百年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J];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03期
6 刘亚丁;;外国文学教学文本阅读范式之一[J];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01期
7 徐克瑜;;当前文学研究中的文本细读问题[J];文艺争鸣;2009年03期
8 宋德发;;元典教学的价值与困境[J];现代大学教育;2010年02期
9 罗益民;杨博文;;民主论与大学人文课程教学——以莎士比亚教学中的“学生中心说”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0年02期
10 曹顺庆;高校中文学科课程设置之我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2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华伟;;创作与接受的互动——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聊斋志异》创作过程之独特性[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3 赵洋;;羌族释比羊皮鼓舞的美学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金彦,张丽;从接受美学看电视受众参与[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5 富丹江;故宫建筑与传统中和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6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周方珠;;论元散曲翻译中的模糊再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郝永华;叶荫群;;卡西尔的文化哲学与“文化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储小燕;;儿童文学图画书的“格式塔”式阅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臧晴;;性别叙事中的悲剧意识——论《狂人日记》与《金锁记》的疯癫形象[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丙珍;;大兴安岭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田野调查——论鄂伦春族萨满神话及萨满传承[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2 彭辉;;从多维视角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正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翔;;电视体验化传播——从节目形态到社会文化表征的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黄佩贤;;汉墓画像遗存所见的天界[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董良敏;;“神人操蛇”汉画像石考释[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何新文;;试论《春秋公羊传》的“贤贤”思想[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7 张彦哲;韦华;;读者的需要和水平是文艺创作的出发点——试谈毛泽东的接受美学思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8 郝保华;康兴军;郭小青;;新解“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历史内涵[A];第一届中国古代毒物学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叶桐;;新文学传播中的开明书店[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10 周宪;;论作品与(超)文本[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6 孙冬梅;从心论治中风病的理论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许丽莎;塔·托尔斯泰娅长篇小说《野猫精》诗学特征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华宇;先秦两汉天下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梁健婧;《红楼梦》女性读者的审美心理探微[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J];河北学刊;2004年02期
2 尤西林;经典文本导读在大学人文学科教学中的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3 曹顺庆;“没有学术大师时代”的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4 梁志;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特征及其启示[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年02期
5 曹顺庆;;中外打通 培养高素质学生[J];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11期
6 申丹;;“整体细读”与经典短篇重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曹顺庆;张金梅;;我们为什么要读“《十三经》”——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曹顺庆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家;2006年04期
8 童庆炳;;“文化诗学”作为文学理论的新构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周小萍;论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殷企平;劳伦斯笔下的彩虹[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桂芝;;《外国文学史》教学中的审美认识追求[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2 ;“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学术研讨会”将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J];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03期
3 ;“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学术研讨会”将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J];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01期
4 ;“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学术研讨会”将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J];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02期
5 王福和;从另一个视角走近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史话》撰写随想[J];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07期
6 丰云;;略谈《外国文学史》的重新书写[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8年05期
7 会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六届年会在上海召开[J];外国文学动态;1999年06期
8 ;外国文学史练习题答案[J];河北自学考试;2005年01期
9 张玉霞;;关于外国文学教学的思考[J];文学教育(上);2007年01期
10 王秋荣;;简说外国文学史的学习[J];中文自修;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杰;;多一点问题,少一点结论——也谈外国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2 谭华;;探索“送冰的人来了”接受之谜[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慧;李姝娟;沈训娇;;永远在路上——从《毛猿》看奥尼尔的基督教意识[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尚云英;;华裔美国女性身份的重构策略——论《女勇士》的中国文化改写[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杨;“近三十年来外国文学史研究及教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召开[N];文艺报;2008年
2 施梓云;重温一个文学的世纪[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萧晋;评《新编美国文学史》[N];文汇报;2007年
4 曾思艺;一部新颖、深刻的俄国文学简史[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杨仁敬;美国文学史与中国读者[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殷实(书评人);最后一次打量尘世[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7 黄禄善;“经典”“流行”之辨[N];文汇报;2000年
8 吴晓樵;荷尔德林早期的中国知音[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陈一丁;作为文学记者的埃德蒙·威尔逊[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张贵勇;蕴藏在科幻世界里的想象力[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明真;村上龙青少年主人公作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白玉华;三种视角分析塞缪尔·贝克特戏剧中的沉默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丁建宁;超越的可能:作为知识分子的乔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陆薇;渗透中的解构与重构:后殖民理论视野中的华裔美国文学[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5 谭杉杉;亲子观视域中的有岛武郎小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圣英;阿兰·罗伯-格里耶新小说中的时间[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7 李晓光;解析林芙美子文学的流行符号——贯穿一生的平民情怀[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杨玲;《堂吉诃德》中的“二重奏”—论其宗教色彩与世俗因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9 孙庆兰;朝鲜朝后期家庭小说中的女性群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刘继华;欢乐中的深刻:莎士比亚喜剧《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慧;陈美玲诗歌中的英美抒情诗传统[D];天津理工大学;2007年
2 汪霞;论阿米里·巴拉卡诗歌中的黑人民族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武;《他们眼望上苍》中的种族政治[D];华侨大学;2008年
4 段继芳;《加拉帕格斯群岛》中的颠覆与重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5 寇芙蓉;历史与现实之间—《朗读者》与“平庸的恶”[D];海南大学;2011年
6 李倩;虚无与拯救[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7 尚应明;崔仁R蟆豆愠 费芯縖D];山东大学;2011年
8 冯瑶;阿富汗战乱背景下的人性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9 丁慧;渐行渐远[D];河南大学;2009年
10 陈卉;当代心理小说的代表—试析亨利·博修《蓝孩》的特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728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72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