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从《高加索灰阑记》看布莱希特晚期伦理意识

发布时间:2018-01-08 02:04

  本文关键词:从《高加索灰阑记》看布莱希特晚期伦理意识 出处:《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布莱希特 《高加索灰阑记》 伦理选择 伦理身份 文学伦理学批评


【摘要】:在《高加索灰阑记》中,布莱希特借由"戏中戏"的叙事结构,将他所关注的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和由此延伸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灰阑记"中的格鲁雪经历了三次艰难的伦理选择,最终完成了从一个单身女仆的身份转变为米歇尔母亲的身份。在三次选择中,她不仅经历了复杂的道德考验,而且还解决了她作为母亲所面临的伦理及法律方面的难题,从而使她的伦理身份得到确认。"楔子"中歌者通过讲述发生在封建社会的这个伦理故事来解释现实中的政治问题,这便说明,作家借助母子伦理关系在预设的历史语境中的重构,影射现实社会中重建政治经济秩序的迫切性。
[Abstract]:In "the Grey diaphragm of the Caucasus", Brecht uses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Drama in the play". He is concerned about the eth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others and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which is extended from it. Gruzzi in Grey Lanji has experienced three difficult ethical choices. The transition from being a single maid to that of Michelle's mother was completed. In three choices, she not only underwent a complex moral test. She also solved the ethical and legal problems she faced as a mother. Thus her ethical identity was confirmed. The singer in the Wedge explains the political problems in reality by telling the ethical story that took place in feudal society. With the help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 and son in the preset historical context, the writer insinuates the urgency of rebuilding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der in the real society.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第53批资助计划【资助编号:2013M53171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516.073
【正文快照】: 国内外学术界对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戏剧所进行的研究,早期侧重于其政治说教功能,大都难以脱离以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学政治范畴来阐释其作品意义的研究思路。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外的布莱希特研究呈现出一种整体趋势,即不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政治观的单一影响,而是将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瓦尔特·本雅明;王立秋;;布莱希特诗歌评注[J];上海文化;2011年04期

2 余匡复;布莱希特的“episches Theater”是“史诗剧”吗?[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0年04期

3 李昌珂;谈布莱希特的“叙事剧”[J];外国文学评论;1996年04期

4 韩瑞祥;布莱希特诗学观的最初自白——论《声息颂歌》[J];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02期

5 陈祥明;布莱希特的现代戏剧美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6 陈晓霞;;论布莱希特思想的矛盾性[J];戏剧文学;2010年03期

7 贝·布莱希特 ,黄文华;致后代人(一九三八年)[J];译林;1980年04期

8 熊美;布莱希特的演剧观——兼论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异同[J];民族艺术研究;2000年03期

9 吴勇立;;“星丛”的秘密——《本雅明与布莱希特》简介[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12期

10 艾德穆特·维茨斯拉;吴勇立;;布莱希特论本雅明[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7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许继红;;透过“感觉结构”看威廉斯的文化整体论[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黎;布莱希特与庄子[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李世琦;思想的含量和文字的重量[N];深圳商报;2004年

3 陈伟;黑暗时代的希望之光[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海东;德国文学在中国的解读和误读[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黄燎宇 李世琦;他的自传比文学评论写得好[N];文艺报;2004年

6 刘兵;戏剧舞台上的物理学家[N];人民政协报;2010年

7 马文韬;他的名字与国家并列[N];文艺报;2003年

8 仝保民;安娜·西格斯和她的《第七个十字架》[N];中华读书报;2000年

9 胡小跃;一个退休警察的追忆[N];中华读书报;2004年

10 金海民;毕希纳与达姆施塔特[N];学习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卢炜;从辩证到综合[D];苏州大学;2006年

3 殷瑜;布莱希特在中国:1949-2006[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叶长海;布莱希特与贝克特之后[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5 李时学;20世纪西方左翼戏剧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姜萌萌;幻象与现实·真实与虚假[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7 范煜辉;意识形态幻象的批判与超越[D];南开大学;2009年

8 薛晶;萨特戏剧的情境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9 张雅琳;从“间离效果”看品特戏剧中非现实的现实性[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张克芸;“变形”抑或“被解除变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t,

本文编号:13951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951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2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