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的象征意义:霍尔顿的矛盾和解决方法
本文关键词:遏制的象征意义:霍尔顿的矛盾和解决方法 出处:《国外文学》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霍尔顿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本文结合小说出版时(20世纪50年代初)的时代特征,从大众社会的形成、文学经典意义的阐释、青少年身份的确定,以及那个时代政治和意识形态层面的冷战遏制文化等多个角度,揭示霍尔顿身上体现的象征意义。
[Abstract]:Holden is one of the most contradictory characters in the Catcher in the field of paddy fields . In this paper ,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Holden is revealed from the formation of the mass society ,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ry classics ,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identity of the teenager , and the cold war containing culture at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level in that era .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冷战思维与美国文学和文化”(09BWW01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纵观美国文学史,既是畅销书又是经典,这样的著作似乎并不很多,《麦田里的守望者》可算是这个少之又少的名单中的一个。①《麦》的畅销及其经典地位的确立,与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有着紧密关系。这个16岁少年一幅桀骜不驯的模样,帽子歪戴,出言不逊,行为乖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桂霞;《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在中国[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静姝;;《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少年话语权力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2 李文星;;纯真情结与隐逸倾向——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J];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01期
3 张冬颖;熊霄;;迷失在幻想中——《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双重心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4 赵瑞超;;霍尔顿的成长[J];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唐玉娟;;社会转型中的人文反思——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解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6期
6 袁小明;;国内塞林格研究述评[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侯金萍;;从接受美学的视角解读《麦田的守望者》的召唤结构[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8 兰海英;;试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通俗化倾向[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年09期
9 苏全彩;;《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异化与反异化[J];芒种;2013年10期
10 秦伟;;“隐士”离去——留下孤独的霍尔顿[J];学周刊;2011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买琳燕;从歌德到索尔·贝娄的成长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旭;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叶丹;《麦田守望者》里的叛逆现象及其对中国职业学校教育的启示[D];浙江大学;2010年
3 张磊;对《麦田守望者》的精神分析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4 王建娟;从评价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情感变化[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邓丽静;追求精神成长过程中的异化[D];郑州大学;2006年
6 汤云柯;叛逆与顺从[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薛顺艳;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人际意义的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勇;《麦田守望者》中儿童叙述的文体解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9 曹晶晶;精神荒原中的生命体悟[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徐普良;试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题与叙事艺术[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绍玺,申卫东;走在寻找之路上的思考——浅谈塞林格小说的拯救意识[J];渝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2 杨贵生;美国少年小说的多元现象[J];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03期
3 刘萍;反叛的悖论——新历史主义文学功能论与《麦田里的守望者》[J];当代外国文学;2002年04期
4 刘成琼;试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时代特征[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裴咏铭;妈妈,把你的手给我——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心理[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S4期
6 温洁霞;无地守望:霍尔顿的精神之旅——论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饶道庆,王芳;贾宝玉与霍尔顿形象比较论[J];红楼梦学刊;2001年04期
8 邰蓓;霍尔顿的缺失与找寻[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方文开;来自大洋两岸不同背景下的“呐喊”——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和《狂人日记》的比析中看人类面对困境的反思[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杨秋荣;红色猎人帽挡不住社会的倾盆大雨——读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J];名作欣赏;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舒;略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宋冰;“红”的释义——评《麦田里的守望者》红色的运用[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2期
3 罗世平;《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反正统文化语言[J];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01期
4 杨秋荣;谁是真正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题旨解读[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5 朱晶;《麦田里的守望者》:反叛迂腐与虚伪的“现代经典”[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6 张慧诚;守望者生命中的矛盾与迷失——霍尔顿人生的探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马岚;霍尔顿·考尔菲德:一个孤独的反抗者——解析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张介明;“反抗”与“回归”——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J];名作欣赏;2002年03期
9 刘成琼;试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时代特征[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杨小平;塞林格的语言——评《麦田里的守望者》[J];邵阳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籍琰;;从抗拒到和解——评《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精神成长历程[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张洁;;从叛逆到妥协——用心理分析法解读霍尔顿[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阮倩;;霍尔顿“误读”出的虚假人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阮倩;;颠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儿童/成人的二元对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程慧;叶塑;;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希斯克利夫性格及其成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阮倩;;“童贞”观念的初始——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构主义批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金艳霜;;从“自我”到“死亡”:论《悲惨事件》中的达菲先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林文静;;罗莎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读小说《大披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甘婷;;追求人性的真、善、美——霍尔顿与贾宝玉精神世界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武炳新;霍尔顿:生活在程序之外[N];中国邮政报;2002年
2 董国超;“麦田守望”与“解救兔子”[N];文艺报;2011年
3 文学博士 张清芳;塞林格短篇小说:阴沉灰暗与乐观明朗[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4 儿童文学作家 徐鲁;男孩子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村上春树再掀“麦田热”[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潘小松;读玛格丽特·塞林格的回忆录 《守望梦幻的人》[N];深圳商报;2003年
7 陈郑双;塞林格的《九故事》[N];中华新闻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寇旭华;从个体与异化社会的二元对立到超越对立[D];吉林大学;2012年
2 姚京明;中国镜像的明与暗[D];复旦大学;2005年
3 杨炳菁;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D];吉林大学;2009年
4 王淑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贺安芳;追寻自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祝平;乌云后的亮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雪;批判、焦虑、探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柳东林;西方文学的非理性特点及禅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李新云;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后现代伦理道德观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张莉;“沉默”的言说[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晓芹;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历程[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馨;追寻自我的历程[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夏伶;自我·性·性别[D];吉林大学;2007年
4 穆妍;托妮·莫里森小说中受压抑黑人女性的声音[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雷;有岛武郎与《该隐的后裔》[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顾倩;论巴赫金对话理论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童靖;自我,,自然及当代北美印第安自传文学[D];西北大学;2005年
8 葛强;村上春树文学私见[D];黑龙江大学;2007年
9 恽佩红;勇敢的心——试析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和《觉醒》[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薛玉秀;艾米莉·狄金森隐居之谜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952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95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