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批评”到“批判”——福柯的《何为批判》与文学批评者的身份探求
本文关键词:从“批评”到“批判”——福柯的《何为批判》与文学批评者的身份探求 出处:《国外文学》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批判 批评 批评者 福柯 巴特勒 萨义德 伊格尔顿
【摘要】:一个至今为文学研究者忽略的演讲便是福柯1978年的《何为批判》,他在其中提出了西方传统中的"批评(批判)的态度",探讨了批评者应有的批判的姿态和"惟一性"身份。本论文围绕关键词critique包含的"批评"、"批判"的双重含义做该词的思想史梳理,尤其比较了福柯的演讲与2000年茱迪丝·巴特勒的同名演讲,后者对福柯作了精彩的后现代主义伦理阐释。在当代批评理论的实践中,萨义德亦将福柯置于其"世俗批评"的代表之列,伊格尔顿则讨论了英语批评机制的嬗变与批评者在公共空间中的地位。纵观这个思想史,当代西方的批评观便有了从"批评"到"批判"的微妙转向,从而启发我们在理论上建构文学批评者的批判意识与"惟一性"身份。
[Abstract]:One speech that has been neglected by literary researchers is Foucault's "what is criticism" in 1978, in which he puts forward the "critical attitude"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ritical attitude and "uniqueness" of the critics.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dual meanings of the word "criticism" and "criticism" contained in the key word critique, and makes a combing of the ideological history of the word. In particular, Foucault's speech was compared with Judith Butler's speech of the same name in 2000, which gave Foucault an excellent post-modernist ethical interpret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critical theory. Saeed also placed Foucault among his representatives of "secular criticism", while Eagleton discussed the evolution of English criticism mechanism and the position of critics in public space.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view of criticism has a subtle turn from "criticism" to "criticism", thus enlightening us to construct the cr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identity of "uniqueness" of literary critics in theory.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
【分类号】:I565.06
【正文快照】: 《牛津英语大词典(简编本)》(Shorter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解释“批评”(critique)一词为法语词汇,词源来自希腊文tekhne,自17世纪中期开始,其意义被确定为“批评或评论的艺术、批评或评论、评论文章”等。①该词在当代英文语境下多指“批判”。②米歇尔·福柯(Michel F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宝云;卢衍鹏;;生存的艰难与平凡的伟大——简评傅恒的长篇小说《天地平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颜水生;;论“重返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及其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寇国庆;萨义德论知识分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陈义平;论康德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5 李洵,陈徽;康德的普世伦理之善恶概念[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6 汪杨;“飘”年代的女性物语——对林白小说的再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张能为;伽达默尔“第三次启蒙”与现代科学化时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8 李昭昊;墨翟和平观的哲学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9 陈义平;权利与法治:康德法哲学的二维视界[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10 胡万年;“大自然的智慧”——解读康德《实用人类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赵勇;;从知识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刘阳;;隐私话语的诞生与大众传媒业——一种知识考古学的路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王燕;;当代詈语的嬗变[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刘军;;试论公民权与人权的差别[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10 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8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袁慎浩;新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鲁迅与《新青年》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陈罡;电子商务中的诚信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慧;公民社会与政治参与[D];湘潭大学;2010年
10 伍本霞;论张君劢“修正的民主政治”[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奇山异香忆旧情——巴特勒获93年度普利策小说奖[J];英语知识;1994年07期
2 周冰心;萨义德的中国命运[J];社会观察;2005年10期
3 黄若泽;;从《知识分子论》看《英国病人》中的知识分子[J];神州;2011年08期
4 林晓;;巴特勒和她的《家族》[J];文学教育(上);2010年02期
5 郭冬女;;《众生之道》的主题研究[J];飞天;2009年16期
6 徐菁;黑玉清;张荣芳;;论《飘》人物形象中的人性色彩[J];长城;2009年06期
7 杨海燕;;用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解读《黄色壁纸》[J];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8 王炎;重新认识萨义德和他的《东方学》[J];外国文学;2004年02期
9 李幸;;从福柯的权利话语理论看《第二十二条军规》[J];文教资料;2006年09期
10 姚京明;;埃萨·德·克罗斯笔下的中国形象[J];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2 于荣胜;;日本近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安玲;;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欧·亨利和他的短篇小说[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4 张舒;;从加缪的《局外人》看理性对人的禁锢与异化作用[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俊蕾;福柯:文本也癫狂[N];中华读书报;2001年
2 思郁;萨义德的背后[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记者 余传诗;《越狱》系列小说第一部震撼上市[N];中华读书报;2009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大江新作向萨义德致敬[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康慨;反恐小说向何处去?[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聂保平(苏州大学);福柯,残酷着、回归着[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7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吴晓东;我的2010年度阅读[N];中华读书报;2010年
8 李维永;在宏大的背景下审视当代世界文学[N];文艺报;2007年
9 赵稀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的后殖民颠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王理行;出色的译作:既经得起读 又经得起对[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管勇;再现的权力—萨义德文化政治批评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2 施赞聪;权力与政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马广利;文化霸权:后殖民批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李秀清;帝国意识与吉卜林的文学写作[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6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7 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芳;论福柯的身体关怀[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辛智慧;作为权力对象的身体[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聂小琴;论萨义德的政治阅读文本分析法[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战宇婷;福柯的异质空间理论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魏娜;《苏菲的选择》福柯式的解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黄杨莲;论塞缪尔·巴特勒《众生之路》的成长主题[D];湘潭大学;2010年
7 刘琳;《从此以后》的文化考察及译本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8 丁斯扬;冈察洛夫研究在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郭薇华;从《自然变异》看纳丁·戈迪默的知识分子情怀[D];青岛大学;2009年
10 何秀珍;疯癫与权力:赛普蒂默斯疯癫之福柯式解读[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40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40347.html